淺談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藝術
涇川縣博物館 常蓉
博物館最早產生于公元前3世紀埃及托勒密王朝。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這是中華名族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的重要見證;如同歷史長河,源源地將過去的故事輸送。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水平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在物質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開始追求著精神欲望的滿足。而博物館已經不是人們腦海中認為是存放具有歷史價值,藝術等重要的建筑,更是我們了解歷史文化,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博物館的宣教工作方式多種多樣,可是文物本身不會講話,更無法自動顯示其所包含的文物價值,而講解員就成為文物的代言人,即使有文字說明也代替不了講解員有針對性的講解。而且文物講解員是溝通博物館與觀眾心靈的橋梁,,是博物館的名片,講解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著觀眾的受教育和參觀質量,影響著博物館的窗口形象。因此,講解員的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學習和鍛煉的。文物解說是博物館講解員的“看家本領”,是講解員日常工作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實踐活動。講解員處于一個特殊關鍵的崗位,面對的是不同的特殊團體,講解員擔負著宣傳職能,講解員是一個單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形象代言人,講解員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率先垂范的典范。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認為:當代觀眾素質愈加參差不齊,這對講解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講解員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綜合素質、形象禮儀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才能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才能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
在此就以自己在講解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淺略的談談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講解員,更好的發揮講解員這個崗位的價值性。
一、文化綜合素質
講解藝術最本質的特征是知識和語言的有機結合,作為知識的傳授者,首先是要非常熟悉掌握文物內容及相關的背景知識。必須充分而準確地體現文物的價值內涵,同時還有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講解語言要摒棄講解詞的書面表達方式,要口語化,要研究觀眾對象,講解方式和方法上要更靈活,讓講解語言不斷變化,話題不斷拓展,內容越來越豐富。比如可以穿插鮮為人知的背景、生動典型的故事、真是可靠的數據等。(比如涇川縣博物館出土的涇州龍興寺千年一現的佛舍利、佛牙、佛骨時,可恰如其分的與國內乃至世界其他國家發現的佛舍利相比較,不僅可以使參觀者開拓視野,增加參觀興趣,還能更好的將涇川縣悠久的佛教文化底蘊與其獨特的佛教歷史地位呈現給參觀者。)
講解員要加強語言的訓練。其普通話發音要標準,語言要規范;語言組織、表達能力要強,簡明、扼要、生動活潑、避免冗長、需要注意切勿濫用復雜的專業術語、講解篇幅不宜過大、突出情感之美;更要史物結合,注意聲調節奏,追求有親和力、聲情并茂的講解效果,增強觀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形象禮儀素質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禮儀是我們每一個人自身文化修養、自身素質的外在表現。所以作為一名講解員首先要有一副好的儀容儀表。著裝要大方得體,切勿花哨。在講解過程中要主動熱情、端莊大方。講解準確流暢,知識面廣。在答復參觀者的提問或咨詢,講解員需要耐心細致的與參觀者進行溝通時,說話態度誠懇謙遜,表達得體,例如:“請您隨我參觀”、“歡迎您下次再來”等。
三、業務素質及應變能力
古人說:“讓人驚不如讓人喜,讓人喜不如讓人思”。講解員出色的講解不但可以將普及文物保護知識更好的宣傳教育,而且可以更好地宣傳本館特色文物及當地豐厚的文化底蘊。而講解的節奏主要由講解內容來決定,講解不同于演講、朗誦、上課,也不是文物的說明。講解時思想傳播與知識傳遞,是講解員與參觀者彼此的情感投入。這就需要講解員必須充分關注博物館參觀者的文化修養狀況與接受心理,給予參觀者以情感、啟迪。由于博物館宣教面對的是廣大觀眾,這些人來自四面八方,各個階層,其知識程度,文化修養,差距甚大,興趣與關注點也千差萬別。對講解員的要求也就不同。所以講解員要通過講解過程中的觀察,根據觀眾的職業、興趣等因素,及時調整講解內容的詳略、深淺,講解的語調、姿態等,靈活地實施“因人施講”。如果參觀者是專家學者和領導,因為專家學者他們最重視與自己研究范圍相關的展區,看得最仔細。專家對文物、標本及其所屬歷史背景了解深入。在為他們講解時,要準確無誤的講解并且虛心學習,對他們的提問我們要實事求是作答。而領導一般行程比較匆忙,給講解員留的時間很有限,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必須抓住重點,做到“有所講,有所不講”。
四、講解后整理游客的反饋信息及提問知識點
其實講解員在講解的過程也是學習、改進、提高的過程。不少人一方面在聽講解,而另一方面則對講解中得疑惑提問。而這些觀眾提出的問題,往往恰巧能補充自己資料上的空缺之處,能彌補我們對某件文物在研究中忽略了知識。并且我們也能夠通過觀眾提問的內容,了解他們在參觀過程所關注的要點、感想,可以使講解員調節修正在以后講解時容易疏漏或遺忘的地方。因此,講解員應注重觀眾的反饋信息并整理,作為下一步工作的深入點。譬如眾多專家學者及游客在我館參觀,他們在參觀到涇川出土的佛舍利及佛造像后,提出建議:將涇川出土的三次佛舍利及佛造像制作成既實用又經濟的小小明信片贈送給觀眾,這樣讓“涇川大云寺”的名字家喻戶曉,讓“涇川舍利三現”的罕見在神州大地廣為宣傳。
總之,講解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不斷學習的工作,同時也是一項艱難的藝術工程。講解員只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在充分熟悉講解內容的基礎上,有效運用講解技巧,使講解工作真正做到駕輕就熟、厚積薄發,才能更好的將歷史畫卷有聲有色地展示給觀眾,給人以啟迪和享受。
參考文獻:
[1].吳領 博物館講解員講解藝術初探[J].博物館研究.2007(4).
[2]陳小蘭 淺談博物館陳列講解 [J] 南方論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