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30年左右),有人在天興三畤原(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三畤原) 無意中發現了十塊奇怪的石頭。這些石頭材質為花崗巖,體形龐大,直徑均在一米左右。本來荒野中隨處可見的石頭并不稀罕,但奇怪的是這些石頭形似鼓,圓而方,上小下大,中間微突,好像是同一個模子里做出來的一般。當有好奇者試著擦去上...
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30年左右),有人在天興三畤原(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三畤原) 無意中發現了十塊奇怪的石頭。這些石頭材質為花崗巖,體形龐大,直徑均在一米左右。本來荒野中隨處可見的石頭并不稀罕,但奇怪的是這些石頭形似鼓,圓而方,上小下大,中間微突,好像是同一個模子里做出來的一般。當有好奇者試著擦去上面的泥土時,卻驚奇地發現石頭上居然刻有文字,并且十塊石頭無一例外。由于當時沒有人認識這些文字,所以就根據石頭的形狀將其命名為石鼓文。 目前可以確定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先秦刻石文字。每只石鼓上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記載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前一段不為后人所知的歷史。這十只石鼓每個重約一噸,與許多燦爛奪目的瑰寶相比,它們拙樸平實,其貌不揚,但確實非同一般。因為石鼓文記述了公元前573年,秦景公陪同周太子泄心(即后來的周靈王)外出游獵的事情,隨即當場作詩、刻石以為紀念,所以又被統稱為《獵碣》!妒奈摹芬云渥陨淼乃囆g形式和承上啟下的文字發展,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但其深遠的歷史意義不僅遠遠超出了書法藝術的范疇,而且還成為研究先秦歷史和古地名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首先說田獵的地點。石鼓文《霝雨》和《鑾車》兩篇中的地名“鄜”應為漢代安定郡之鹵縣(今甘肅省崇信縣)[1]。它與另外一處地名“汧”(今陜西省隴縣)都是秦地。說明這次漁獵漁于千河上游,而獵于相去不遠的鹵地。 “鹵”之地望在以前缺少考證。1985年春至1987年冬,在甘肅省崇信縣的錦屏、九功、赤城、銅城等鄉鎮出土了一批鈐印有“鹵市”、“市”、“亭”字樣的戰國秦陶器。這批陶器多數出自墓葬,時代上限為戰國中期,下限可晚至秦統一。據此可證《漢書•地理志》安定郡之鹵縣就應該位于上述區域[2]。崇信縣毗鄰陜西省隴縣,距千(汧)陽、寶雞均不甚遠,因此,石鼓文之“鹵”應為安定郡之“鹵縣”。 對鹵縣治所位置的確定,糾正了《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的錯誤,填補了《中國歷史地圖集》上關于鹵縣的空白。由此證明,崇信的建縣歷史至少可上溯至秦景公四年(公元前573年)。注釋: [1]董珊:《石鼓文考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陶榮:《甘肅崇信出土的秦戳記陶器》、《文物》199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