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中臺塔院的佛頂尊勝陀羅經石經幢,為褐沙巖八棱雕柱狀體,豎立于中臺法輪寺院內,經考證,系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銘刻。幢高131厘米、徑35厘米,幢帽高15厘米、基座高18厘米,基座和幢頂在文革時期被毀,碑文共900余字,有“三藏沙門賜紫重達”。1981年9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銘文字跡多有剝蝕,經筆者本人多方核查,將殘缺文字補綴齊全,現抄錄于后:
佛頂尊勝陀羅經幢經文
皇宋建中靖國元年十月十日,在崆峒滹沱寺建幢,國那爛陀三藏沙門賜紫重達,譯
稽首千葉蓮花座,摩尼殿上尊勝王,廣長舌相遍三千,恒沙功德皆圓滿。灌頂聞持妙章句,九十九億世尊宣,僑尸迦為善住天,能滅七返傍生路。稀有總持秘法藏,能發圓滿廣大心,我今具足施凡夫,贊嘆總持薩婆若。愿我心眼常開悟,所有功德施群由,十方剎土諸如來,他方次界諸菩薩。八部龍天諸眷屬,散脂大將藥叉王,冥司地主焰摩羅,善惡簿官二童子。已上圣賢諸眾等,愿聞啟請悉降臨,擁護佛法使長存,各各勤行世尊教。所有聽徒來至次,或居地上或居空,一聞佛頂尊勝言,蠢動含靈皆作佛。
關于《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由來,還有一段傳奇故事。某日夜晚,印度善住天子在享受和諸天游園等種種歡娛之后,忽然聽到他即將遭受許多苦難的預告,包括他即將在七天之后壽盡命終,死后的境遇極為凄慘:先是受七返畜生身和地獄之苦;其后,雖然得以脫離地獄,生為人身,不過,卻要生在貧賤之家,而且一出生就是無眼的殘疾之體。善住天子聽了,大為驚怖,于是向天帝釋求救。然而,天帝釋并無解救之法,乃轉而求助于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應帝釋之請求,便教以解救之道,即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天帝釋將此陀羅尼經及其受持之法,傳授善住天子。善住天子依法受持此陀羅尼經六日六夜,不僅逃過死難,還得以遠離一切惡道之苦,住菩提道,并獲延年增壽。之后,此經乃是佛陀波利受五臺山文殊菩薩點化,從印度取回經文,上呈武則天,從而得到傳譯。但此經真正得到發展則是得益于唐代宗,他曾于大歷十一年頒布詔令,命天下所有僧尼每天須誦“佛頂尊勝陀羅尼經”21遍。這個詔令,直接影響了中唐以及五代、宋代盛行建造尊勝陀羅尼經幢的社會風氣!斗痦斪饎偻恿_尼經》之所以能在卷帙浩瀚的佛經中脫穎而出,成為唐代最流行的經典之一,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1、神力廣大,內容誘人,受持簡便!斗痦斪饎偻恿_尼經》曰:“告帝釋言,天帝有陀羅尼名為如來佛頂尊勝,能凈一切惡道,能凈除一切生死苦惱。又能凈除諸地獄閻羅王界畜生之苦,又破一切地獄,能回向善道。天帝此佛頂尊勝陀羅尼,若有人聞一經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獄惡業皆悉消滅!痹摻洸坏苷扔内,還可以祈求現實利益,使人永離病苦,延年益壽。凡人接近或見到此陀羅尼,甚至陀羅尼經幢的影子映到身上,乃至幢上的灰塵偶然飄落在人身上,都可以凈除一切罪業惡道,得到福報。于佛前取凈土,做一四方壇,壇上種花草,燒香跪拜,手結陀羅尼印,誦此陀羅尼108遍,即可。
2、五臺山文殊信仰和佛陀波利的傳奇。唐代是五臺山信仰最興盛的時代,正如唐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潤州句容縣大泉寺新三門記》中所說的:“今天下學佛道者,多宗旨于五臺,靈圣蹤跡,往往而在……”佛陀波利的傳奇正是發生在五臺山信仰的興盛時期,成為五臺山文殊信仰的靈跡之一,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披上了神異的色彩。波利在朝拜五臺山的途中,遇到一位老人,以赴天竺取回《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作為指引他見文殊菩薩的條件。波利遂去印度,取得該經的梵本并返回。他的傳奇并未就此畫下休止符,而后更多更新的傳奇故事發生在他的身上。據《宋高僧傳》記載,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僧人法照曾在五臺山見到佛陀波利與文殊等眾菩薩在一起。在《宋高僧傳?佛陀波利傳》中有佛陀波利帶領法照入金剛般若寺的記載,日本僧人圓仁巡禮五臺山時對波利的傳聞也有記載。借著五臺文殊信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得以廣泛傳播。反過來,該經對五臺山文殊信仰的普及和興盛也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3、皇帝詔令。唐代宗時,由于多位密宗大師的積極推動,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代宗下令“天下僧尼每日須誦尊勝陀羅尼21遍”,這道詔令使中唐以后乃至宋朝建造陀羅尼經幢之風大興。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明成祖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題寫序文,贊揚其無量功德,使該經超越了宗派之分,成為當時廣為流行的經典。
4、現世利益的驅使!斗痦斪饎偻恿_尼經》在凈除一切惡道的同時,強調神咒對治病、避難、除災、長壽等現世利益的功能。這種破地獄功能與唐代社會所流行的地獄信仰互為呼應,使陀羅尼信仰能在僧俗二界得以廣為流傳。有關《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靈驗記載很多,武徹《加句靈驗佛頂尊勝陀羅尼記》記載了許多靈驗的故事,驅使人們虔誠地追求密咒的神驗。
由此可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之所以能在中國廣為流行,是宗教、社會、政治等諸種因素互為作用的結果。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于幢等上或見或與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上幢等上塵落在身上。天帝,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墜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界、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為罪垢染污。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記!币环N新的佛教建筑形式——經幢便應運而生,朝野上下建造尊勝陀羅尼經幢的行為由此風靡一時。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在印度佛寺中是以織物制成,幢上書經,故名經幢,所謂“幢”是印度古代儀仗用的一種旗幟。印度佛教徒在長筒圓形綢緞上寫經稱之為經幢,將其懸掛在空中隨風飄轉,以代誦讀。我國的石柱刻經,始于六朝,而石柱刻陀羅尼經,則始于盛唐。陀羅尼是梵文的音譯,意即對所聞之法能攝取不忘。佛教密宗認為,此經的咒語能包含眾多的經義。盛唐以后,密宗盛行,眾信徒以為反復誦念陀羅尼經就會解脫一切罪孽。為了使陀羅尼經永存,傳之萬代,善男信女把它刻在上有頂、下有座的八棱錐形石柱上,這就是當初較為簡單的經幢。宋代以來,經幢逐漸復雜,成為一種建筑物,后逐漸發展演變成集建筑雕刻藝術、佛教內容于一體的完美石雕建筑,幢座建成須彌座,幢身分節、多層檐,幢頂增設桃形寶珠。宗教的內容相對地減少了,而雕刻藝術越來越講究,形象生動活潑,集佛教內容與建筑、雕刻藝術為一體,既保持了宗教內容和意義,又更加形象化地宣傳了佛教,是我國石雕藝術的寶貴遺產。幢體鐫刻的陀羅尼經文,則是佛教文化流傳的一種形式,把宣傳融于藝術之中,加強了宣傳效果,崆峒山陀羅尼經幢就是宋代經幢的突出實例。有關專家認為,石經幢書法嫻熟,反映了當時佛教盛行的狀況,對研究宋代佛教的傳播具有重要的實證價值。
矗立在崆峒山的宋代石經幢,是提供佛教僧侶信眾每日誦此陀羅尼經的。其功能在于使一方生活的人們平安幸福,健康增壽,吉祥平安,永離一切病苦諸病,身心得以解脫。這座石經幢歷經千年而不墜毀,實為一大奇跡。經幢以頑強的生命力存世,既給崆峒山增色,成為唐宋時代佛教活動盛行的一大實物見證,也為后代研究尊勝陀羅尼經崇拜及其經幢文化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及范本,它在崆峒山無聲地宣示著佛陀的文化思想,讓千秋萬代民眾受到福佑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