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古建筑群淺釋
趙婭利
崆峒山是黃帝問道于廣成子的地方,為天下道教名山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區旅游資源豐富,人文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建筑群的文物價值、觀賞價值和歷史價值獨特厚重。
2013年5月,崆峒山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項殊榮的獲得,充分體現了崆峒山古建筑群獨一無二的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在秦漢時期,崆峒山就有方士、道人修煉隱居;魏晉時期,已有多處宮觀洞室;到北魏隋唐時,山上道教宮觀已是重重疊疊。始建于唐代的上天梯是崆峒山代表性的工程,在唐貞觀年間仁智禪師開鑿其頂部石階的鑿痕相當古老,兩旁的鐵柱是歷經幾代分次鑄就,猶如不同時代和風格的鐵柱博覽。唐代“八仙”之一的鐘離權曾傳道入崆峒,伍符云游崆峒三年,修煉成道。宋朝道人宋坡云、朱有都在山上修煉過。明朝道士張三豐、全真教道士王道成等在崆峒山創立道場,傳帶弟子。任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代掌門苗清陽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崆峒山代代相傳,多達21代,坤道傳至30代,全山道教宮觀達40多處。
嘉慶初年,明太祖二十子之后裔、韓藩王太妃改組山場,大興土木。她崇敬真武,修建太和宮,山麓的問道宮先辟為“十方常住”,是全國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十世孫襄陵王朱澋洸為太和宮真武殿祖師造鑄背光鏡,直徑1.23米,堪稱中國鏡王。為國家一級文物;食枪沤ㄖ菏冀ㄓ诒彼吻履觊g(公元963年至967年),核心建筑就是皇城的太和宮。元代改為供奉釋迦佛,稱崇佛閣。明代嘉靖年間,韓藩王夫人郭氏捐資擴建太和宮真武殿,成為全山道教宮觀主要建筑,面積達200多平方米?滴跏哪(1675年),陜西提督鎮守平涼的王輔臣發動兵變,大殿毀于兵燹?滴跏迥,龍門洞道士苗清陽主持修葺,基本上恢復了原貌,是此山歷經劫難、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明代是崆峒山建筑群發展的鼎盛時期,基本形成規模,在天梯和城闕上下,建成遇真宮、南崖宮、藥王洞、三教洞、磨針觀、十二元帥殿、靈官洞;獻殿、真武殿、玉皇殿、太白樓、天師殿、藥王殿、老君樓(壁畫)、特別是在在險奇的雷神峰上修建了玉皇樓、三官殿、雷祖殿、三星殿、龍君殿、眼光殿等二十多處廟宇。使崆峒山成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叢林,全山共有廟觀四十二座,總稱八臺(即東、西、南、北、中、天臺、靈龜臺、八仙臺)、九宮(即紫霄、飛升、五龍、遇真、老營、太和、王母、靜樂、問道)、十二院。十二院中的十方院(即大寺),唐時為“真乘上院”,系佛教僧侶所居。還有三教洞、藥王洞、玄鶴洞、廣成洞、磨針觀、七真觀等道教勝跡。清代和民國時期,道教建筑并未停輟,大小宮觀增至120多座,先后勒石立碑40余通,各種道教法器及名家書畫收藏豐富,是研究崆峒山宗教歷史的實物見證。
在歷史的長河中,崆峒山古建筑也遭到自然和人為的嚴重破壞。直到改革開放以來,才進入古建筑群保護、開發、恢復、重建的最好時期。除了部分可移動文物暫借到市區博物館珍藏外,山上所有的古建筑群原貌全部得以恢復重建。
崆峒山的道教古建筑群最集中和最富有代表性的是皇城和雷神峰兩處。
皇城古建筑群位于主峰馬鬃山之顛,為崆峒山寺觀之首。殿宇富麗堂皇,宛如古代帝王的皇家宮闕,皇城之名由此而來;食撬膰ㄓ懈5米、底寬1.5米、頂寬0.7米的城堞墻體,把整個太和宮建筑群環繞起來,只有通過石箍門洞臺階方能進入,城關緊固,氣象森嚴。
古建筑群依山巔地勢而建,規模宏大,殿宇樓閣,錯落有致,莊嚴端莊,古香古色,體現出自然與人工的巧妙結合。登高望遠,各處景色盡收眼底。太和宮分為真武殿和獻殿前后兩個部分。殿有5楹、高15米、寬6米;須彌座臺基高出地面3米多,挺拔兀立;殿為懸山式的磚木結構,殿頂覆以鐵瓦,門窗隔扇,透雕花板,古樸典雅;殿前丹墀建筑是一組保存完好的多個時代石雕薈萃。兩組陡峭光潔的垂手踏跺分列兩邊,中間御路石鑲嵌一塊三米見方的砂巖“五龍奉壽海水朝陽”大型浮雕,五龍騰躍的神態各異,須睛身尾夸張傳神,有栩栩如生之感。丹墀、浮雕及臺基間樹有石雕護欄,石欄、柱頭和石基上的石雕造型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特別是明代和之前的浮雕圖案及石獅雕像,各取神態,極為精美。殿前矗立兩尊高約3米的香爐,為鐵質合金鑄造。獻殿內供奉玉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三清”諸神牌位,兩旁和高處樹懸著明清以來十數通碑碣和牌匾。真武殿內正中的神龕上塑有真武大帝高大的坐像,高2.41米,披發跣足,面容端莊,雙目睿智,面貌慈祥,身著帝袍,造型生動,與武當山金頂塑像完全相似。龕座下方兩側塑有龜蛇化身造像各一尊,威嚴侍立,造型各異。殿內左右彩塑四大靈官站殿神。
真武殿后建有玉皇大殿,高度寬度與獻殿相當,但進深較淺。由于山巔的地盤狹小,兩座大殿的距離很近,聯襟而立,前后殿檐幾乎相連在一起。殿內供奉玉皇的塑像。左侍金童,右侍玉女,兩旁四位站殿神,執旗捧劍拱衛兩廂。玉皇大殿兩側上有聯袂而建的殿宇,右側有藥王殿,供奉孫思邈、呂純陽和張三豐塑像;老君樓,供奉太上老君彩塑。閣樓內的兩側墻壁上有明嘉靖年間彩繪的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生連環圖畫,描繪的是老子在不同時代的轉世化身,其中15化生“住崆峒”,正是崆峒山黃帝問道的內容場面。如今已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左側有近年來建筑的張天師殿。與太和宮正面相向的是登上皇城的石箍通道和矗立的一座亭閣建筑,還有與亭閣毗連的太白殿建筑,供奉太白金星塑像。
皇城內的獻殿、真武殿和玉皇殿的布局設計匠心獨具,無論其前后擺布的次序排列,還是建筑規模的差異,都體現了既突出了北方神真武大帝顯赫位置、又不降低玉皇大帝道教至尊神祗的蘊含,這充分體現了明代永樂皇帝時期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的建筑理念,成為我國道教建筑史上的一個典型范例。
皇城所建殿宇在風格上突出中國宮殿建筑特色,飛檐斗拱、美觀大方、雕飾華麗、富麗堂皇,主體建筑獻殿、真武殿和玉皇殿三座建筑,及城闕門洞以下的牌坊、過殿,均處在一條中軸線上,恰似銀線串珠,連接著主體建筑和點綴性小品系列建筑。這種殿上建殿、殿內有殿、殿后藏殿的格式,既突出了主體建筑的中心地位,又形成了以點帶面、群星圍拱的豐富多彩的建筑格局,把道教天上人間相互對應、契合一致的觀念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建筑群風格上也遵從主次分明、高低錯落、中軸突出、左右對稱、方正嚴整、大方美觀的悠久傳統。還體現了道教宮觀建筑以神殿為主,以道眾居室為輔的原則,構成規模龐大、功能齊全的道教宮觀場所。每一建筑單元在峰、巒、坡、崖、澗的不同位置上,借助于自然景觀的雄偉高大或奇峭幽深,就地取勢,構造出不論單體或整體上獨有的仙山瓊閣的幽遠意境。把皇權的威武莊嚴捧到極致,也把神權的神奇玄妙推向頂峰,創造了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融合的道教名山景觀。
皇城門樓上方嵌刻有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元年{1621年)題寫的“敕賜崆峒”。門前正下面建有重檐木坊,書有“峻極於天”和“誕先登岸”橫額。東西兩側分為鐘、鼓二樓。門庭內有明代彩塑的王靈官彩像,哂目裂眥,姿勢威武,有很高的彩塑藝術價值;食钦路匠饲宕ㄔ斓奶扉T牌坊,還有改革開放后修建的十二元帥塑像宮殿;食堑淖髠认路接幸粋較大的長方形庭院,是為天仙宮,系明代四合院式的建筑。北面是軒轅樓、有黃帝塑像;南面有送子娘娘殿,內祀送子娘娘和十二生肖彩繪塑像;食堑挠覀认路接幸坏烂埌泓c綴在懸壁峭崖上的建筑群落,就是著名的雷聲峰古建筑群。
山勢險峻的雷聲峰建筑群位于馬鬃山東南余尾山脊,長約300余米。此山脊兩面臨空,峭壁千仞,風云變幻莫測;如遇天雨,雷聲滾過,崖壁回蕩,遐邇可聞,故稱雷聲峰。雷聲峰建筑群,順應山勢,取法自然,山高廟險,延綿崔嵬,古松柱天,組景壯觀。特別是那些懸崖峭壁之上的建筑,隨山脊的起伏變化,其險峻陡峭的取勢,橫空馳騁的韻律,堪稱建筑史上的經典之作。
雷聲峰建筑群現有道教宮殿6處,諸神塑像27尊,雷聲峰九光殿石坊是崆峒山目前現存的明代建筑物中保存完整的石雕建筑。石坊位于雷聲峰山巔中段,三面峭壁,地勢險峻,蒼松環抱,蔚為壯觀。石坊建于明萬歷癸丑年(1613年),采用黃沙巖雕成,仿木榫卯結構,四柱三開間。瓦梭頂蓋,斗拱方梁。下為浮雕人物花板,正中為明代平涼第十一世韓王朱璮瘠題寫的“九光殿”匾額及“神霄玉府”題刻,匾側浮雕八仙,下為雙龍穿花和丹鳳朝陽圖案。左側花板雕神仙故事,右側為風雨雷電四神,花板下均為龍鳳。中間二柱上圓雕二龍戲珠。造型逼真動人,柱下抱鼓石、石獅、石羊,全用整石雕刻;ハ鄬ΨQ,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造型優美,姿態栩栩如生。雕刻精致,刀法剛勁,神韻生動,造型逼真,千變萬化之中達到了寫實創作在整體風格上的和諧統一,顯示了我國古代石刻工匠獨有的高超技藝和聰明智慧,確是崆峒山古建筑中的精品力作。
環繞九光殿石雕群的仿木圍欄,柱頭上都雕刻著玲瓏剔透、生動活潑的石獅子造型。姿態多種多樣,大小不一,神情豐富,活靈活現,表現的是昂首挺胸、腹收臀起、鬈發翹尾、張嘴舞爪、憨態可掬的生動形象。從獅子在雕刻內容受到的青睞,可以證實民間將其當作除妖避邪吉祥物的風俗及傳說。石坊整體結構嚴謹,雕工精美,玲瓏剔透,與其后緊密銜接的雷祖殿渾然一體,特別是明確的紀年和韓王的題匾,使其藝術觀賞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大為增高,彌足珍貴。殿外墻壁還鑲嵌記錄明代萬歷年間陜西龍門洞道士霍真祥主持重修時募資的11塊“石碑”,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崆峒山古建筑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宗教建筑的風格和成就。其自然環境優美、文化積淀深厚,黃帝問道于此、秦皇漢武多次登臨、文人雅士多有題詠,自然人文景觀隨處可見,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哲學思想。崆峒山古建筑群雖然歷經滄桑變化,但其道教宮觀廟宇,特別是古建筑的臺基、墻體、石碑、石雕、磚雕、古木幾部分的彩塑彩繪,大量地被保存了下來,為后來的恢復重建提供了堅實基礎,也成為古建筑群中歷史文物價值最閃光的部分。時至今日,人們來到崆峒山游覽觀光,只要稍加留心,就可以隨時隨地碰到唐宋以前,特別是元明清民國以來珍貴的文物遺存。崆峒山恢復重建的材料和工藝大都繼承了原有傳統,以宮觀為核心的建筑主體,都沿襲了原建筑群在山體之上的位置,新建的宮觀廟宇也都經過認真規劃,與原建筑風格和整體布局協調一致,特別重視那些占峰踞險的巖廟建筑,既充分利用了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崖洞的奇峭幽邃,又要使每個宮觀建造都能找到峰巒巖洞間的合適位置、造型、比例和色彩。在設計方案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點、巧妙布局,各具特色,追求整體協調統一,互相呼應,使建筑與周圍林木、巖石、溪流互相融合,相互輝映,構成天然的瑰麗圖畫。崆峒山的這種在實踐中形成的建筑理念做法,使古建筑群的恢復重建工作保證了健康有序,達到了建筑學肯定的比較完美的境界,增添豐富了道教名山的歷史、文化、科學及美學內涵。崆峒山古建筑群總體規劃嚴密,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大小有序,錯落有致。崆峒山古建筑群用材廣泛,各項設計、構造、裝飾、陳設,不論木構宮觀、石作巖廟,以及木雕、石雕、泥塑等各類神像,都做到了工程技術與藝術要求的結合統一,處處體現出設計者和建設者虔誠的辛勞汗水和天才的智慧的心靈創造。
崆峒山皇城古建筑群是明代組群建筑的重要部分,體現了明代工匠們高超的建筑理念和水平。在地段規定的獨特環境下,把已經成熟和定型的做法,巧妙地作出重新調整安排,創造出了皇城建筑群獨有嶄新格局。獻殿、太和宮和玉皇殿的結構最具匠心。太和宮的位置由于地形所限,必須提高臺基的相對高度,石條箍筑的宏偉基座明顯提高了真武大帝的位置。但獻殿中的主神牌位還是突出了玉皇大帝的存在;玉皇殿雖然規;炔簧咸蛯m,但坐落在太和宮的后面,從傳統上也是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因為任何建筑群體中最大的神祗必須處在最后邊的殿宇。明代工匠在特殊的地段上進行的空間組織和巧妙安排的無比智慧,表現出他們恰當平衡各種理念的智慧,也表現出準確掌控建筑藝術的高超能力;食墙ㄖ菏敲鞔澜淘郝浣ㄖ淖吭絼撛,為后來的重建恢復工作奠定了牢固基礎,也成為崆峒山古建筑群這個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確立的重要因素。
崆峒山除了道教古建筑群外、佛教建筑群落也很壯觀。在中臺塔院修建法輪寺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樓,重修靈龜臺,建文殊菩薩殿、茶庵寺、蓮花寺,天臺山建觀音閣,西臺建菩薩殿,以塔院、蓮花寺為中心的佛教建筑規模宏大、檔次高超。塔院保存的宋代石經幢、唐代磚雕、宋代凌空塔、緬甸玉佛,都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
1990年10月,清華大學教授、建筑專家朱暢中和北大教授謝凝高考察時,為其崆峒山古建筑群題詞“奇險靈秀,古樸精巧”,準確界定了其風格在全國同類建筑中的個性特點。應該說,皇城、雷聲峰古建筑群不僅在崆峒山占有突出位置,而且在我國道教建筑叢林里也有一席之地,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深入研究我國古代的宗教哲學思想,解剖民族建筑文化的深層次結構,具有重要的資料及實物借鑒價值。
(作者系平涼崆峒山管理局文物管理所所長)
2013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