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在改組國家中樞機構的同時又大封諸子為王,讓他們“控要害,以分制海內”。從洪武二年開始(公元 1369年)實行“諸王之制”,將二十三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第22子朱楹(公元1383-1417年)被分為安王,封國在平涼。永樂六年(1408年)朱盈來到平涼,十年后,朱楹薨,無有子嗣,藩國被除,僅留典仗校尉百余人看守安王陵園。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原封于遼寧開原的韓王改封甘肅平涼,平涼的韓王時代由此開始。韓憲王朱松(公元1380-1407年),朱元璋庶二十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國遼寧開原,是為明朝第一代韓王。朱松“性英敏,通古今,恭謹無過。永樂五年薨。以未之國,命葬安德門外”,謚曰憲。
韓恭王朱沖域(公元1397-1440年),韓憲王嫡長子,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至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在位!皶r棄大寧三衛地,開原逼塞不可居”,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改封平涼,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年)之國平涼,“有《惠迪堂集》千余篇梓行”。
韓懷王:朱范圯,韓恭王庶長子,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至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在位。
韓靖王:朱范坰,韓恭王庶二子,以韓懷王無了而承王位,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至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位。
韓惠王:朱征釙,韓靖王庶長子,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至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在位。
韓悼王:朱偕充,韓惠王庶二子,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至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在位。
韓康王:朱偕灊,韓惠王庶二子,以韓悼王無子而承王位,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至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在位。
韓昭王:朱旭櫏,韓康王庶長子,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在位,“性忠孝,工詩,居藩有惠政”。明趙時春稱其,“雅嗜詩書,善真草,有《冰壺遺稿》、《千文法帖》、《東海草書》、《忠孝大字》諸草詩行于世”。
韓定王:朱融燧,韓昭王嫡二子,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至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在位,“懲宗室之橫,頗繩以法”。
韓端王:朱朗锜,朱謨晪嫡二子,韓定王孫,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至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在位。
韓王朱亶塉,朱逵杞嫡長子,朱璟浤孫,韓端王曾孫,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至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在位。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賊陷平涼,被執”,明代韓王由此而終。
明代韓王共十一位,除第一代韓王朱松,其余十位都生活在平涼,自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韓恭王朱沖域改封平涼到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末代韓王朱亶塉因"賊陷平涼"而被執,十位韓王在平涼歷時218年,與明王朝共終。
明代韓王封于平涼,是隴東佛教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韓王及王妃大都喜好事佛崇道,明代韓王在平涼府城周圍的佛教營建,當首推“延恩寺塔”。此塔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竣工。位于平涼市東郊寶塔梁,為七級八角樓閣式空心磚塔。
明代趙時春作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的《東塔寺記》和《塔記》,對當時修建延恩寺寶塔有較為詳細的反映。
《東塔寺記》:“寺以塔名,重在塔也。浮屠氏起西南夷,患夷俗多欲幻妄,欲以寂虛化之,唯恐其弗勝。其后延入中國,凡王公貴人反以其富貴施諸浮屠氏,敬而禮之,?指ツ軇倨渲,故韓國溫太妃爰懷先昭王,應世隨化,散財酬德,乃卜東郊離面枕岡考勝,為琉璃宮七,以奉浮屠。前為大王,又前為金剛,以呵護山門。宮之左右各翼以廊,以貌古之禮敬浮屠而得其三昧者,左右廊之前益之以樓,以載鼗鏞,為香火諷唄之節,其外環以精舍僧廚,崇垣復門,種種具足,然大要歸重于塔,故為亭以居碑者又二,一以志夫寺,一以志夫塔!
《塔記》:“塔七級,鎮浮屠宮后,琢石以為基,覆之,視其殿楣欄甍榭,施磚填之,工以億計,周繚鈴索,用五金之材以千計。創手于嘉靖乙未初夏,丙午春初告成。凡厥用意勤至,上為明圣祝釐,下為士庶祈休,蓋推廣先昭王與今嗣王之令德,而欲播諸人人者也。睹斯塔者,當儼然研其精義,入于正覺,彼以殺為戒,則凡省苛法以壽節,宴游以裕物者,不可不知也。彼以貪為戒,則凡薄賦斂以惠下,謹禮教以睦族,斥遠言利之臣式,昭恭儉之德者,不可不知也。彼以嗔為戒,則凡讒佞抅間之來過,差嫌隙之端待之,以定性馭之,以至公者不可不知也。浮屠氏讓國以修行,故人貴其身如山岳,是以塔而藏焉。昭王盛年奄棄千乘之尊,太妃晚節施散萬金之資,吻合浮屠氏之奧旨矣。則凡被夫教育者,必能恪守寶訓,淡泊無為,靜以養心,簡以御事,怡神于虛明清淑之域,以享大雅樂善之休,茲塔將與有光,時存將陰受其惠焉。故不敢以不習浮氏辭,謹奉宣嘉問以為之記!
“延恩寺塔”所在地原為延恩寺,曾發現明初延恩寺斷碑。然趙時春《東塔寺記》和《塔記》中對此塔并未有明確稱呼,只稱寺為“東塔寺”,根據“寺以塔名,重在塔也”,則該塔名當為“東塔”。趙時春《平涼府志》記載:“東郭門外之陽有真武廟,有新塔寺,今改:正學書院,有舊塔寺!蓖瑫r,《平涼府志》中的“平涼府城圖”上也標繪出了 “真武廟”、“塔寺”、“正學書院”。所以,現在所謂的“延恩寺寶塔”在起初稱為“東塔”。是當時篤信佛教的“韓國溫太妃”即韓昭王朱旭櫏的夫人溫氏,愛懷已故的韓昭王,為其祈福而建的。在慎重選址后,自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起,至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耗工十載而建成。同時在東塔前塑有天王、金剛;主殿兩翼建有長廊,左、右長廊之前又筑鐘樓、鼓樓;最外圍環建精舍僧廚、崇垣復門。建成后的整個寺院稱東塔寺,寶塔高聳,寺宇宏闊,成為當時平涼府城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淸代靜寧進上王源翰有《平涼竹枝詞》曰:“東關浮屠起七層,禪房羅列夜傳燈。韓藩好佛人多化,處處經聲處處僧!鼻迦粟w汝冀亦盛贊大明寶塔曰:“七層突兀薄霄漢,八面玲瓏射斗牛。眼界欲聞登絕頂,秦關百二望中收!
民國時期,塔內樓板樓梯被毀,無法攀登,塔院成為兵營,愛國將領馮玉祥在此創辦軍事學校,培養抗日將士,附屬建筑拆除殆盡。
20世紀五十年代平涼曾多次發生7.0級以上地震,寶塔六、七層被震裂8-10公分,塔剎被震倒。
1985年甘肅省文化廳撥?10萬元對寶塔進行了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