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館藏環境之脆弱文物的保存
對于那些自身抵抗環境變化能力比較差的文物,我們稱之為普脆弱文物。這類文物多為有機質文物,如 竹木漆器、紡織品、紙張、皮革等。有些無機制文物也是比較脆弱的,如銹蝕的鐵器、鉛質文物等。
對于脆弱文物的保存,環境控制十分重要,它們保證了這些文物保護處理的效果,也決定了文物的壽命。
漆木竹器的保存
在文物庫房的竹木漆器,經過脫水定性處理后,慢慢與它周圍環境處于平衡狀態。在保存過程中,如果環境過于干燥時,它們還會繼續翹曲、開裂。而過于潮濕也是不會出現病變的。一般應將濕度控制在 45%-55% 之間,最佳相對濕度是 50% ,溫度為 15 ℃ -20 ℃ 。
保存過程中,竹木漆器消毒、殺蟲方法很多。竹木漆器消毒 可以使用環氧乙烷、二硫化碳進行熏蒸消毒。二硫化碳殺蟲效力高,常溫下為無色透明液體,有臭味,易揮發。但易燃易爆,使用時不能接近火源,最好在專門的熏蒸室內或在密閉的箱柜中進行,四周用膠紙或聚乙烯帶將柜四周貼緊密封。熏蒸二周到三周后,置于通風處晾曬,臭味即可消失。二硫化碳蒸氣對油彩清漆不起作用,對于飾有易褪色的彩色木制品,可用二硫化碳與 CCl 4 的 1 : 4 混合溶液來熏蒸。
對于漆木竹器,殺蟲可用溶液毒殺和蠟糊填補法。溶液毒殺,通常用滴管或注射器,把五氯苯酚及其鈉鹽、氯萘、萘的金屬化合物或 DDT 等液體殺蟲劑注入器物的蟲孔里。但使用前應先試驗,以確保所用試劑對油漆、彩繪沒有損傷。而蠟糊法是將蜂蠟拌以固體殺蟲劑,調成與器物相同的顏色,凝固成糊狀后填塞。不但使害蟲毒殺致死,又填補了器物表面的孔洞。
對于竹簡文物,除了防蟲、防霉以外,其保存主要是防碰撞、防老化?稍谥窈喌谋趁鎵|幾層薄綿紙以增加彈性,再用邊緣光滑的玻璃片綁夾好,以避免竹簡與外界直接碰撞而損壞。將夾好的竹簡裝入玻璃管內,兩頭墊數層綿紙,抽真空或充惰性氣體密封保存。這樣可以防霉、防蟲,延緩老化。裝好的玻璃管避光保存,長期展出的可在管壁上使用紫外線吸收劑涂層。
對于漆器的保存,因其質地嬌脆,易遭受損壞,保存時一定要注意避免日光直射及含有紫外線燈光的照射,保持適合的溫濕度和避免外力損傷。常采用“滋潤漆皮,包裝收藏”的辦法來保養漆器。操作時,先將漆器清洗潔凈后,遍擦一次高級地板蠟,要薄而勻,用柔軟的絨布蘸蠟輕輕涂,再用同樣的干布擦抹,使漆皮表面附著薄薄一層蠟膜。這樣即可滋潤漆皮,也可杜絕潮濕空氣的侵襲,增加漆皮光澤。涂蠟后的漆器存放時應進行包裝。小件用油紙層層包裹,外襯棉花裝入匣內。大件可用蠟紙包纏,套上布面綢里棉套,外包厚蠟紙,用棉布帶纏扎,再襯棉花置于木箱中存放。
紡織品文物的保存
紡織品文物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蛋白質,它們都是微生物和害蟲的豐富養料。防止紡織品文物生蟲、長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 紡織品入庫前消毒處理,入庫后 控制好庫房環境。正確的溫室度和潔凈的空氣是保存紡織品文物的最佳環境。對于腐朽的紡織品,需要一定的加固處理。
。 1 )紡織品保存前的消毒處理
對于入庫前的紡織品文物,一定要做消毒處理,以防將微生物帶進文物庫房。通常只有用有機溶劑或其他溶劑清洗后的織物,方可免去消毒手續。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熏蒸消毒殺菌、噴霧消毒滅菌。
熏蒸消毒殺菌:
常用麝香草酚 ( 化學名稱為: 5 一甲基一 2 一異丙基苯酚 ) 熏蒸消毒。先將需要消毒、滅菌的織物放在一個嚴密、不透氣的滅菌箱內,在箱中放入麝香草酚晶體,用電燈泡照射加熱,使麝香草酚加速揮發成蒸汽,以進行消毒和滅菌。
環氧乙烷 ( CH2 — CH2) 亦是常用的熏蒸劑,它滅菌譜廣,穿透性強,沸點低,揮發快,效果可靠,對紡織品文物的強度、顏色均無腐蝕損害。它對各種微生物殺滅作用都很強,即使是抵抗力極強的芽孢也能殺滅,且使細菌再無復活的能力。
熏蒸法消毒滅菌時的溫度、相對濕度、藥劑濃度、真空度、熏蒸時間都能影響殺滅效果。環氧乙烷滅菌的最佳溫度為 54.4 ℃ ,最佳相對濕度為 25 — 50% 。在 5 ~ 54 ℃ 范圍內,溫度每增高 10 ℃ ,滅菌效果將提高 2.7 倍。故提高溫度,可大大縮短消毒、滅菌時間。但紡織品文物對溫度、濕度變化過大都有損害,一般應在室溫和環境正常濕度的條件下進行消毒,最好使用環氧乙烷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 (1 : 9 體積比 ) 。這不僅降大大減少以至杜絕了熏蒸過程中的火災隱患,而且還增強了環氧乙烷的穿透能力,提高了消毒、滅菌效果。同時又降低了有害殘留氣體的濃度。也可以將織物放在聚乙烯薄膜的口袋里,從開口一端將紡織品文物放進去后,封口,從另一端開一小口,預先盡可能地抽空袋子內的空氣 ( 因聚乙烯袋子不耐壓,抽空只能適可而止 ) ,然后向袋子里通入環氧乙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氣體,用橡皮筋扎緊袋口, 2 — 3 小時后,將口袋打開,放出袋中氣體,消毒、滅菌即告完畢。由于環氧乙烷穿透力強,即使躲在紡織品文物中深處的細菌或害蟲也能很快殺死。環氧乙烷易燃、易爆、有毒,使用時必須注意通風良好。此外,也可用甲醛蒸氣進行熏蒸,但效果不如環氧乙烷好,而且甲醛有毒,對眼睛、皮膚、咽喉均有強烈的刺激性。
為了防止消毒后的紡織品文物再度生長霉菌,可將文物裝入透明聚乙烯袋中。在聚乙烯袋中通入氮氣或放入滅菌防霉劑,同時置于暗箱中避光保存。
噴霧消毒滅菌:
當紡織品文物不能用熏蒸方法滅菌時,常用噴射器將滅菌藥如除蟲菊、滴滴涕以細霧噴射到織物上進行滅菌消毒。
庫房或陳列室用的櫥柜、箱子或家具等,一旦發現有霉菌感染,均應立即用 2 — 3% 甲醛溶液刷洗,徹底消毒。也可用具有殺菌譜廣、快速、高效的過氧乙酸來消毒滅菌。如用 20% 過氧乙酸在室溫下自然揮發熏蒸,或用 3 — 5% 的過氧乙酸加熱熏蒸,或用 O . 04% 過氧乙酸溶液反復擦洗,然后用清水沖洗后晾干,均可獲得滿意效果。
。 2 )紡織品的加固
對紡織品文物并不要求有可以使用的機械強度,一般并不要求作什么加固處理。但對那些非常糟朽的紡織品文物,特別是出土時已經糟朽的紡織品文物,如果不作適當的加固處理,往往無法陳列展出和進行研究,因而也要求有足夠的強度能夠移動。對一些殘破而有價值的紡織品文物,必須作適當的修復工作。
對于帛畫或繒書之類的絲織藝術品,目前最好的辦法還是采用傳統的托裱法。托裱是一種手工藝操作,要求有平整的裱糊臺,裱糊所用的團粉漿糊是用面粉濾制而成,并加有不影響織物強度和顏色的防腐、防霉、防蟲劑。在要裱襯的絲帛畫 ( 或宣紙畫 ) 背面,用軟毛筆刷上這種粉漿糊,先加上邊框紙,然后再裱襯加固紙。裱襯的帛畫用干毛筆刷平貼到光滑的墻壁或木板上,干燥后,使之自然揭列下來。
若文物織品本身嚴重腐朽,可以用蠶絲在絲網繞線機上作成絲網做襯托。既可單面襯托,也可雙面襯托。由于絲線同樣也容易遭蟲蛀和微生物的侵蝕,現在國內外多采用合成纖維,如用特麗倫纖維來做襯托,既耐久,又不會皺縮和朽蝕。只是容易辯認出修補的痕跡,但對研究、陳列并無影響。
用合成樹脂溶液加固脆弱的紡織品文物,雖能提高織物的機械強度,但使織物容易變硬或使色澤加深,影響質感。曾經使用過 5% 的可溶性尼龍乙醇溶液、 2% 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和 5% 聚乙烯醇縮丁醛乙醇溶液等。亦可在加固溶液中適當加些殺菌劑、消毒劑,以防霉菌和害蟲。究竟是采用浸漬法、噴霧法或用軟毛筆釀溶液涂刷,要根據具體對象而定。用合成樹脂溶液加固紡織品文物中有些已經粉化的織物,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它們會或多或少地影響織物外觀,因此除非萬不得己,最好不采用。
湖南省博物館對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敷彩織物,采用天然絲膠保護取得了非常滿意的結果。蠶絲是由絲素和絲膠兩種物質組成,絲膠是絲素的保護物質,具有粘合和增加強度的功能。故絲膠是一種加固絲織品的理想天然材料。
對于已經糟朽的紡織品文物碎片,可以夾在兩片特制的能吸收紫外光的玻璃或有機玻璃中保存。在邊角上最好襯墊一些軟布或軟紙,以避免織物直接受壓。平放時,勿使織物來回移動。玻璃框四邊可用膠布或透明膠帶密封,以便與外界隔絕。
。 3 )紡織品的保存環境
在庫房環境中,紡織品文物的保存溫度,一般控制在 14 -24 ℃ 之間,濕度控制在 50-60% 之間。根據紡織品的大小、形狀,采用靈活的保存方式,盡量不要折疊紡織品。文物庫房保持空氣清潔,放置防蟲、防霉藥劑,采用無紫外線照明方式。
在陳列中,展柜必須密閉,起到防塵防有害性氣體的作用。同時,展柜要具備調節與控制溫濕度的能力。紡織品的展示盡量平放或小角度傾斜,減少紡織品的受力。展廳必須嚴格控制燈光照明 , 采用不含紫外線 的冷光源 ,光照度小于 50Lux 。 要定期更換展品,避免紡織品長時間的暴露 。
紙質文物的保存
紙是紙質文物主要構成材料。植物纖維是造紙的主要原料,從其化學組成來看主要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三大成分。纖維素是由許多個 β - 葡萄糖基連接而成,在常溫下很穩定,隨著溫度的升高,其抗張強度相應降低,紙張的老化加速。另外,在高溫、光照和氧存在的條件下,會發生氧化反應 , 形成易碎的氧化纖維素。溫度在零下時,紙張會因內部含有的水分結冰而發脆。但從化學反應速度考慮,溫度越低,老化速度越慢,有利于紙質文物的保存。
紙張含適量的水分會使其本身柔軟,而具有韌性,干燥的熱空氣會使紙張中的水分過度蒸發,導致紙張變硬、變脆,易于斷裂。與之相反,潮濕的環境也會使紙張變潮而發生水解,同時還會使耐水性差的字跡洇化褪色,模糊不清。同時,潮濕的環境還有利于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最佳濕度一般為 70 %以上,此時霉菌生長很快,其分泌物中的有機酸會促使紙張加速變質。在長期埋藏過程中,紙張也會吸收地下水中的一些酸性離子。
紙張、漿糊、膠水、裝訂線等都是霉菌滋生的天然場所和營養庫。霉菌對纖維素的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吸收纖維素中的營養成分,分泌出一種酶,加速纖維素的水解,同時還分泌出有機酸,增加紙張的酸性。
灰塵的存在也是對紙張不利的,灰塵中含有的不規則形狀的晶體顆粒會對紙張造成不可逆轉的機械損傷。
考古出土的紙張,由于在地下埋藏時間長,本身已經降解、破壞嚴重,加之地下土壤中微生物的孢子附著,出土后伴隨環境的改變,紙張失水、長霉、老化加速。在考古發掘現場對紙張進行搶救保護。在進入庫房之前,紙質文物首先要進行清洗、去酸、加固、修復等操作。
。 1 )紙質文物的清洗
用蒸餾水清洗除去紙質文物上的泥斑,清洗之前做 “ 點滴試驗 ” ,檢查是否褪色,如果有褪色,就應進行色彩加固,水洗過程中注意水溫,以室溫為宜。只要顏料等經得起水洗.一般都會采用濕法清洗,這是最經濟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對于脆弱不能用水漂洗時,可用水蒸氣流來清除灰塵和污泥,其方法是:把紙張放在濾紙上或者放在白布上,這樣當通以蒸氣流時,污泥會很快地被吸收到放在下面的濾紙或白布上。另外也可以把紙張放在脫脂棉薄片上,上面再用脫脂棉薄片蓋上。然后使蒸汽流來回流動,這樣污泥塵土就會被上下墊片所吸收,是一種效果較好的方法。
有些紙張上的污斑,既不能溶于水,又在水溶液中不安全,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有機溶劑來處理。常用的干洗溶劑有:乙醇、丙酮、乙醚、苯、汽油、三氯乙烯等。
。 2 )紙質文物去酸
紙張變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紙的酸性存在和增多,酸性加速了纖維素的水解,使紙的機械強度降低。一般紙張的 PH 值低于 5 . 6 時,就要采取去酸措施。目前有兩種去酸方法:濕法去酸法和干法去酸。
濕法去酸法,是指將紙張浸泡在堿性溶解中,使之中和提高 PH 值從而達到降酸的目的。
將紙張文物浸入 0.15% — 0.2% 的氫氧化鈣水溶液 15 分鐘左右,使其酸性被堿中和,取出紙張,用清水清洗后,置于 0.25% 碳酸氫鈣溶液中 15 分鐘左右,以中和過量的氫氧化鈣,使其生成碳酸鈣沉淀,并深入到紙張纖維中,成為填料保留在紙的內部。濕法去酸對水溶性字跡材料極為不利,而且在處理過程中,反復浸漬,擠壓水分,容易使紙張變形起皺紋,易碎裂。
干法去酸 , 可以克服濕法去酸的缺點?梢杂冒彼、嗎啡啉薰蒸紙張,這種方法對字跡、紙張無損。也可以浸漬、噴灑方法并用,將紙張浸泡在有機溶液(如 2 %醋酸鎂-甲醇、乙醇溶液或 1 %氫氧化鋇-甲醇溶液以及 5 %氧化鎂――甲醇溶液)數分鐘,取出晾干即可;蛘邍姙⒃撊芤涸倭栏。還可用氣相脫酸法,用二乙基鋅、嗎林等氣化時的氣相去酸。
。 3 )紙質文物的加固、修復
對于破碎的紙張,可以進行粘接、裝裱。裝裱工藝沿用我國傳統的技術,在修裱程中一定要注意所用材料的選擇。裝裱漿糊材料為小麥淀粉和高分子物質(如羧甲基纖維素―― CMC 粘合劑)。用小麥淀粉為原料時,要加一定的防蟲防霉劑,在我國古代常加川椒、白礬等類,現在則多加入 NS851 防霉劑、乙萘酚、對二氯苯、氯酚類等化學藥品。
此外,還可以用其他加固方法,如傳統的紗紙薄綢修復法、鑲嵌托裱法、加膜法、膠粘劑噴涂法。目前,以后兩者最為常用。加膜法又稱網膜保護法,其方法是在被處理的紙張兩面各加一層透明的網膜,利用溶劑或加壓來提高紙的強度。絲網加固技術適用于加固糟朽脆弱、破碎的紙張,尤以薄紙見長,特別適用兩面書寫或印刷的脆紙及遇水(或溶劑)字跡滲化而不便使用傳統托裱的紙質對象。其作法是用蠶絲和樹脂制成網膜,將紙張夾在網膜中間,在一定溫度( 80 - 140 ℃ )和壓力( 8 - 30Kg /cm2 )下加熱壓合,從而使絲網固結在紙張上。經過處理的紙張具有很好的透明度,增加紙張的強度,防霉抗老化,有可遞性,能保持原貌。對于比較完整而強度較低的紙質,多用噴涂膠粘劑加固,根據紙張的性質選取不同的膠粘劑,一般用醋酸纖維素的丙酮溶液、聚乙烯醇乳濁液、 C-42 含氟高聚合物、聚丙烯甲脂溶液等。操作非常簡便,將膠粘劑噴涂在紙張表面,待其自然揮發,在紙張表面會形成一層保護薄膜,便達到加強強度的目的。
紙質文物的保存要求較高。在庫房環境中,溫度控制在 14 -20 ℃ 之間,濕度控制在 50-55% 之間。紙張文物必須采用文物柜、箱、盒三層保存方式,并且文物柜內放置防蟲、防霉藥劑以及偏堿性物質,用以保證紙張文物的無酸、無生物病害的環境。庫房光源采用無紫外線照明方式。
在陳列環境中,紙張文物展柜首先必須密閉,防止展廳環境的空氣污染對紙張文物形成威脅,同時,展柜具備調節與控制紙張文物要求的溫濕度標準的能力。其次,展廳必須嚴格控制燈光照明 , 即光源采用不含紫外線 的冷光源 ,光照度小于 50Lux 。最好是感應式照明方式, 設置人體感應電路,只在觀眾靠近時照亮。要實行定期更換展品,避免紙張文物長時間的暴露 。
皮革品文物的保存
皮革主要成分是一種網狀組織的蛋白質纖維,是微生物的營養基,這是皮革霉變腐爛的內因,而適當的溫度和濕度又是霉菌生長繁殖的重要外部條件。 皮革不僅很容易被霉菌蝕損,而且也容易被蟲蛀,故防霉殺菌、殺滅害蟲、控制合適的溫濕度是皮革制品文物保存的關鍵。
常用五氯苯酚衍生物作浸透劑,或采用月桂酸衍生物作噴霧殺菌。其它如麝香、樟腦、硫酸鋅和水楊酸等都曾用作皮革的殺菌劑。皮革文物的殺蟲,可采用溶液噴霧法,如將滴滴涕 (D . D . T) 和除蟲菊的混合溶液噴霧于皮革制品上,或用硫代氰酸脂殺蟲劑 ( 如β - 丁氧基 - β '- 硫氰酸基二乙基醚 ) 噴霧殺蟲,效果都比較好。熏蒸殺蟲法,效果較快,但熏蒸效果不能持久。溴甲烷、二硫化碳等都可作熏蒸劑。
脆弱的皮制品可用甘油、羊毛胎、蓖麻油等保護。對于薄皮革、毛皮可用甘油和水( 1:1 )加入蛋黃 ( 一升 溶液中用 2 — 3 個蛋黃 ) 制成乳劑,再加入 0.02% 的 NS851 防霉劑來保護,效果亦較好。對已經變干、變硬、變脆的皮革品文物,需先作處理以防破裂。一般是先用一塊濕海錦在皮面上擦拭一遍,然后再用摻有蠟的羊毛脂混合液體進行鞣革。羊毛脂能浸透到皮組織里,使之潤滑。蠟不會浸入皮里而留在皮面上把皮的酥化部分凝固起來。英國博物館采用的一種配方為:羊毛脂 200 克 、蜂蠟 15 克 ,雪松木油 30 毫升、乙烷(或三氯乙烷) 350 毫升。美國中央檔案館修整皮革文書的配方比例是:干羊毛脂 : 日本蠟 : 加司特油 : 硬脂酸鈉 : 蒸餾水= 30:5:12:3:50 。
被水浸泡的皮革或皮革制品類文物,不能立即讓其自然干燥,否則會完全失去韌性,難以復原。處理方法之一是先將皮面洗凈,用 0.02 %的 NS851 丙酮溶液擦皮面,然后把皮件放入 110 ℃ 的熔蠟中浸半小時取出,在皮件里塞上柔軟的紙張,以便冷卻時能保持原形,蠟中可加入極少量瀝清粉以加深顏色,使皮面顯示不出有一層蠟殼。
此外,也可以用聚乙二醇來處理飽水皮革文物制品,如用聚乙二醇 1540 和聚乙二醇 300 的混合物溶液將皮革浸泡幾天;虬哑じ锓旁谡麴s水 100 毫升、 2 克 聚乙烯醇和 40 毫升甘油混合液中浸泡幾天后,讓皮革自然干燥。
在庫房環境中,皮革文物應該采用文物柜、箱、盒多層存放方式,庫房溫度控制在 14 -24 ℃ 之間,濕度控制在 55-60% 之間。文物柜放置防蟲、防霉藥劑。在陳列環境中,展柜密閉,具備調節與控制溫濕度的能力。展廳嚴格控制燈光照明 , 光源采用 冷光源 ,照度小于 50Lux 。
鐵器的保護與保存
古代鐵器一出土就面臨著生銹腐朽的問題,尤其是在地下已生銹的鐵器糟朽嚴重,因而對鐵器的保護已不容忽視。
鐵器是鐵與碳的合金,鐵器的組成成分有差別,含碳量的多少、熔融溫度的高低、冷卻速度的快慢、鍛打次數的多寡、以及器壁的薄厚等方面導致了鐵器不同的化學、物理性質;而且古代的鐵器無論生鐵、熟鐵,其結構都帶有微孔和腐蝕通道,這些是鐵器腐蝕的內在因素。當外界條件適宜時,如水分、氧氣、灰塵等都是鐵器腐蝕的外部條件。
鐵器的腐蝕物是鐵銹,主要是鐵和氧氣、氯化物、水、硫化物之間發生反應。腐蝕層中的滲碳體殘余說明腐蝕除學化腐蝕外,還有電化學腐蝕。當器物埋于地下時,還有細菌腐蝕,諸種腐蝕同時發生于鐵器,因而地下的鐵器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無一幸免。
鐵器的腐蝕也與其他因素有關。有害氣體如 CO 2 、 SO 2 、 H 2 S 、 Cl 2 等遇水形成稀酸與鐵反應生成各種腐蝕物:碳酸鐵、硫化鐵、硫酸鐵、氯化鐵等,氯化鐵與水分子平衡后生成新鹽酸會繼續循環腐蝕?諝庵薪德湓阼F器上的灰塵會吸收大氣中的水分,從而增加了鐵器的水含量。如果灰塵中含有鹽類,還會形成電解質溶液而加速鐵的電化腐蝕。
鐵器出后上面不可避免地粘附有泥土,鐵器放在空氣中也會有灰塵落下。對鐵器上的灰塵和浮土可用干凈的棉布抹掉或掃刷。堅硬的泥土可用牙簽、小刀、剔針等剔除。
鐵銹尤其是鐵器內部的銹蝕成分、結構等肉眼不易觀察,一般須借用種種分析儀器,如掃描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電子探針、 X 光照項技術等。這些儀器探測后會清楚地顯示出器物銹蝕的分布范圍、蝕孔的深度和大小、銹層下面的紋飾或文字。如果不具備這些儀器,可用一些簡易的方法初略分析鐵蝕情況。用放大鏡觀察鐵器的表層腐蝕情況;用鋼針或金屬針探測銹蝕層的范圍與深度。
對于鐵器的腐蝕的速度可采取失重法和線性極化法。失重法是用樣品模擬腐蝕,依據失重前后的重量差來求出腐蝕速度;線性極化法利用腐蝕電流與極化曲線的關系求出腐蝕速率。
在鐵器銹蝕檢測中還要分析銹蝕層有無氯化物。同青銅器一樣氯化物是鐵器腐蝕的活躍因素之一。檢測的辦法比較簡單,把鐵器浸泡在蒸餾水中并加熱,再取出浸泡液,加幾滴 2M /l 硝酸溶液,搖勻使酸化,再滴幾滴 0.12M /l 硝酸銀溶液,觀察是否有白色絮狀沉淀出現,若有則說明含氯化物;若無可將硝酸銀溶液加大到 2 毫升,再觀察,如仍無白色沉淀物出現,說明鐵蝕中不含氯化物。
依據檢測結果,可按銹蝕程度進行不同辦法的清除。通常有機械去銹法、化學去銹法、電化學去銹法。清除氯化物方法很多。水洗法是將鐵器浸泡在蒸餾水中,熱冷交替,并不時更換蒸餾水,直到將氯化物洗凈為止。置換法是把腐蝕鐵器浸泡在 5 %的倍半碳酸鈉中,每周更換一次新鮮溶液,直到浸液中檢不出氯離子為止。另外一種方法是以不銹鋼為陰陽兩極,用 2 %碳酸鈉溶液作電解質溶液,把腐蝕鐵器放于兩極中間,通入直流電,控制電壓和電流密度,即可除掉雜質;或者分別以鉛鋅為陰陽極,以水為電解液,槽電壓在 3 - 5 伏左右,將鐵器進行電泳清洗,直到除去氯化物為止。
鐵器在保存方面,經常用緩蝕劑法來抑制鐵銹蝕。鐵緩蝕劑的配方很多,常用的鐵緩蝕劑酒精溶液配方為:亞硝酸二環己胺 : 碳酸環己胺 : 水 : 乙醇= 10:10:1:100 ;含鐵的樹脂緩蝕劑溶液為:亞硝酸二環己胺 : 碳酸環己胺 : 水 : 乙酸 : 聚乙烯醇縮丁醛= 10:10:5:100:5 。鐵緩蝕劑的操作程序是:先在干燥后的鐵器上涂刷一層緩蝕劑酒精溶液,讓其干燥,再刷一層含鐵緩蝕劑的樹脂溶液。
鐵器經處理后在大氣中還有被腐蝕的可能,因而要即時進行表面封護。表面的封護劑必須具有防潮、耐老化、耐沖擊、附著力強、無玄光等特點。傳統的方法是以微晶石蠟為封護劑,把處理后的鐵器浸泡在熔融的微晶石蠟中,待氣泡不再冒出時,取出藥物,用沾石墨粉的毛刷擦拭,以除去多余的石蠟,消除反光現象。另一種方法是:將鐵器浸滲在配方比為:微晶石蠟 : 三乙醇胺 : 石油= 5:1: 10050 ℃ 的溶液中,約10 - 20 分鐘即可。隨著科技的發展,以高分子材料作封護劑成為趨勢,一般用聚醋酸乙烯酯或有機硅樹脂。
封護好的鐵器必須妥善保管。鑒于水分是鐵器最大的天敵,鐵器一定要在干燥的環境下保存,其周圍的相對溫度控制在 45 %以下,對于大型的鐵器封護后還得對其裂紋、裂縫及其他斷裂的部位進行修理、修復、加固等
鉛器的保存
鉛的化學性質不很穩定,暴露在空氣中的鉛器表面很快被氧化形成一層氧化膜,這層氧化膜可防止鉛器繼續氧氣。而埋于地下的鉛器則易受各種鹽類、地下水中氧氣、二氧化碳的腐蝕,表面會形成一層白色銹殼。潮濕環境中的鉛器受空氣中過量 CO 2 的影響,會發生反應生成白色的堿式碳酸鉛,體積也會膨脹,導致器物變形、表面酥粉。另外,鉛器還易受有機酸、油脂等物質的污染而產生腐蝕。鉛制品的保存除了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清潔的環境,還要注意器物不能放在橡木制的櫥柜中。
參考資料: 西北大學精品課程《科技考古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