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總集及收入大藏經的《廣弘明集》。張懷群 魏海峰 攝
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六月十三日,內史令(相當于后世中央秘書長)、豫章王楊暕(隋文帝的孫子,楊廣的次子)向全國傳達了“隋國立佛舍利塔詔書”,這道圣旨收錄在佛教權威著作《廣弘明集》中。王金生已將此詔翻譯成現代漢語,從文字中可以看出涇州大興國寺舍利的來源和皇帝圣諭修建佛舍利塔的盛況。全文如下:
岐州(今陜西鳳翔)鳳泉寺、雍州(今陜西周至)仙游寺、嵩州(今河南登封)嵩岳寺、泰州(今江蘇泰州)岱岳寺、華州(今陜西華縣)思覺寺、衡州(今湖南衡陽)衡岳寺、定州(今河北定縣)恒岳寺、廓州(今青海貴德)連云岳寺、牟州(今山東牟平)巨神山寺、吳州(今江蘇吳縣)會稽山寺、同州(今陜西大荔)大興國寺、蒲州(今山西蒲州)棲巖寺、蘇州(今江蘇蘇州)虎丘山寺、涇州(今甘肅涇川)大興國寺、并州(今山西太原)無量壽寺、隋州(今湖北隨縣)、益州(今四川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揚州(今江蘇揚州)、鄭州(今河南鄭州)、青州(今山東益都)、亳州(今安徽亳州)、汝州(今河南臨汝)、瓜州(今甘肅瓜州)、番州(今廣東番禺)、桂州(今廣西桂林)、交州(今越南河內)、相州(今河南安陽)大慈寺、襄州(今湖北襄樊)大興國寺、蔣州(今江蘇南京)等寺院(州衙門):
門下。ㄏ喈斢诤笫勒⻊赵海┮斫怆薜囊庠,對佛法的理解覺悟,是產生善念的源泉,是過渡到彼岸的橋梁。
朕皈依佛、法、僧三寶,是為了教化舉國所有的人民大眾,同結善緣,共獲福果。教當世和后代的人民永遠做好事,代代相傳共成正果。(你們應負責)在(京城)僧眾中選30位精通佛法經論,并有宣講、引導能力的大師,每人帶侍者(小和尚)兩名,朝廷派散官一員,國庫發給名香120斤,良馬5匹。分頭奔馳趕赴30個州的州衙門所在地,送舍利建佛塔供奉。
朕只列出以上州治而未標出寺名的州,應在靠近山水的寺院依山建塔。原來沒有寺院的,就在本州地面,選清潔安靜的地方興建舍利塔,負責建塔的官員應將塔的圖樣及建造方案送往本州衙門審核備案。
凡建塔供奉舍利的各州,還應依照本州僧徒的數量組織大型佛事活動,為建舍利塔造勢,和尚多的組織360人;少一些的組織240人;再少的組織120人。如果連120人也湊不足,就把當地能見到的和尚都組織起來。(讓這些組織起來的僧人們)為朕與皇后及太子楊廣、各位王子和他們的子孫;為京城內外的一切官吏,為天下一切黎庶,為萬物生靈,各州分別作7日佛教法事,拜懺誦經,凈化靈魂,改惡向善。作法事和建塔期間,要不問籍貫,不分民族,隨心布施,每人布施銅錢低于10文以下,不能超過10文,把布施的錢收集起來,補充修建舍利塔的費用。
至于那些年紀小,不夠服役年齡的男子及衣食皆靠各地方物產供給。域內各州的和尚、尼姑和各色人等,都應為修建舍利塔工程的人力提供齋飯。務必要在仁壽元年十月十五日午時,建塔的各州要同時奉舍利入石函。
在作法事、拜懺誦經期間,各州刺史以下、縣尉以上的職官,停止軍政大事及日常事務辦理7天,專門督導建塔事宜及法事活動,至敬、至誠的程度要和朕的心意相符,希望各主事者照詔書執行。
附:隋國立佛舍利塔詔(原文)
岐州鳳泉寺、雍州仙游寺、嵩州嵩岳寺、泰州岱岳寺、華州思覺寺、衡州衡岳寺、定州恒岳寺、廓州連云岳寺、牟州巨神山寺、吳州會稽山寺、同州大興國寺、蒲州棲巖寺、蘇州虎丘山寺、涇州大興國寺、并州無量壽寺、隋州、益州、秦州、揚州、鄭州、青州、亳州、汝州、瓜州、番州、桂州、交州、相州大慈寺、襄州大興國寺、蔣州。
門下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群生津梁庶品。
朕歸依三寶重興圣教。思與四海之內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使當今現在爰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兼堪宣導者。各將侍者二人并散官各一人。熏陸香一百二十斤。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諸州起塔。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舊無寺者于當州內清靜寺處建立其塔。所司造樣送往當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盡見僧為朕皇后太子廣諸王子孫等及內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靈。各七日行道并懺悔。起行道日打剎莫問同州異州。任人布施。錢限止十文已下。不得過十文。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正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普為舍利設齋。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入石函?偣艽淌芬严驴h尉已上。息軍機停常務七日。專檢校行道及打剎等事。務盡誠敬副朕意焉。主者施行。
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內史令豫章王臣暕宣。
——《絲綢之路上的世界遺產·涇川文化遺產錄》張懷群 趙曉春 魏海峰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