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在身邊”有獎征文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踐行科學發展觀
崇信是一個歷史悠久,古文化內涵豐富的地方。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5000多年前,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長期的民族融合和交往中,創造出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成為關隴文化的交匯之處。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存主要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常山下層文化和齊家文化,先周文化和先秦文化。而崇信成為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已有2400多年的悠久歷史,F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館藏各類歷史文物1883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43件;三級文物219件;近代名人字畫350條(幅)。藏品主要以新石器時代、先周、西周、戰國(秦)、漢文物、北魏時期佛教石刻造像和近代名人字畫為主,特色鮮明。館藏國家一級文物西周“父甲”銅觚、二級文物西周“癸父”銅爵,為研究隴東地區商周文化的發展以及考查這個時期的方國歷史,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較多的戰國(秦)時期帶有戳記銘文的各種陶器,為研究崇信即漢代安定郡鹵縣所在地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秦族和秦人的發展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些珍貴文物可勾勒出崇信歷史發展的軌跡,展示了這一地區獨特的古文化面貌。自建館以來,我館先后舉辦過《崇信歷史文物展》和《館藏名人書畫展》等陳列,縣博物館已成為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提高文化精神享受的藝術殿堂。同時,為了促進學術文化交流,加強崇信的對外宣傳,我館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先后在《考古》、《文物》、《考古與文物》、《隴右文博》等刊物發表《甘肅崇信古文化遺址調查》、《甘肅崇信出土的秦戳記陶器》、《甘肅崇信武康王廟》、《鹵縣地望考逸》、《月氏道淺說》等文章數十篇,為發掘地方文化遺產,推介宣傳崇信發揮了積極重要作用。
歷史長河不會停息,社會文明飛速發展;我們不能沉湎在絢麗的古代文明里固步自封,我們必須走向現代化;所以,必須正確處理現代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是一個國家文明的重要標志,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來說,文物古跡是它們的生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文物古跡的破壞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古跡的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的原則,保持和延續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經濟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當然,重視保護并不是否定開發與利用,我們應該在重視文物古跡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開發與利用,在開發利用中采取相應的對策繼續加以保護。按照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將發展與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相得益彰,這是我們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關鍵。
文物古跡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是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文物古跡不僅可以向世人展示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深厚積淀;又是對華夏兒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對我們國家、我們民族可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做好這些文物古跡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發展我縣的旅游事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歷史是人類靈魂的凝結,文物古跡是歷史的記錄與再現,是民族最寶貴的資源之一,保護并發展好,是人們永恒關注的課題。讓過去點亮現在,讓現在告訴未來。我們今天的輝煌成就與前人作出的種種努力息息相關;故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正確處理好歷史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譜寫中華文明更加輝煌的篇章,向后代交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