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巴黎盧浮宮的開放才有了今天博物館走進我們尋常人的身邊,盧浮宮的開放是世界博物館開放的起點。
帶著一種深切,一份莊重我滿懷深情的走進了平日里每天都進進出出的工作地盤,因為今天是5.18,也因為這是我館免費開放以來迎來的一個絕對隆重的紀念日。
走進大門,宣傳標語讓我不禁的想起,當1977年的5月18日被國際博物館協會宣布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以來,每年的這一天都成為了國際博物館界的盛大節日,當然也是全社會的節日。而且每年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今年第35個博物館紀念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記憶(Museums and Memory)。我國博物館的免費開放促進了博物館文化資源的轉化與利用,她正在為全社會所共享,更多的人正不斷地從中汲取著民族的文化精神及內涵,博物館這一長久影響力也將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力量。
踏入地下皇宮般的展廳我稍整了思緒,想靜心的去看一下我們每天都守侯著的這些在中華大地上歷經千年風雨和戰火,印證和展示數千年文明史的先民的創造,這彌足珍貴的件件藏品,都承載著這片古老土地上一段段厚重的歷史和特有的地方文化。先瞧一瞧這對一黑一碧的西夏靈武窯剔花牡丹紋罐,粗放、豐滿的構圖,器形上大小的略微不一,讓人一時聯想到宛若一對飄散著異域風情的黨項族情侶,她能留在這里也再一次印證了西北兒女豪邁奔放、淳厚樸實的性情和生活趣向。
這件金代褐釉龍紋扁壺,仔細端詳壺面模印的兩條蓄勢騰飛的團龍,我就仿佛看見了一代英雄的女真人首領完顏阿骨打,他正指揮著金戈鐵馬的女真鐵騎,揮灑著熱血呼嘯在討遼的征途中,將士們幾經廝殺,幾經勝勝負負,而每每舉起著挎在腰間的水壺時都會豪氣沖天的一番酣飲;也或者是那逍遙的馬背民族拎著盛滿水或奶茶的它生活在藍天碧草間,無論是將士還是普通的老百姓這件器物都承載了他們民族特有的記憶。
不知不覺中突然又走到了這件元代龍泉窯青釉鏤空花瓶前,看見她就是對我們這些工作者的最大鼓勵,她把大自然幽雅的青綠色溶入晶瑩的釉層里,也把這種凝聚著大自然靈魂之色的青瓷溶入了人類文明之中,因此龍泉窯青瓷也成為了中國青瓷史上的奇葩。她翠玉般的釉色、火紅的足底,猶如一位身披綠色霞衣,足踩紅絲鞋的美人清晨出浴一樣,在那遠古的宋元時期不知傾倒了多少帝王將相、達官顯族為其如癡如醉的追隨,而后又沉睡了千年帶著儒學所弘揚的“清淡高逸”的審美風尚穿越歷史的時空與我們相約,工匠們不知幾經素燒幾經上釉才讓她的霓裳如冰似玉,此時我不禁的想起一句 “月下美人,燈下玉”的古語,她凝結了玉色的內蘊、含而不露,這也是中國傳統崇尚人格品德的思想,也更符合國人一貫內向的民族心理特征。因此變通古古今今她也就有了傾國傾城的美譽。
看過了千年的鈞窯窯變,領略了宋時磁州窯虎枕的威猛------又到了色彩斑斕、亮麗精美的明清瓷器,如果說宋元瓷器內斂含蓄的話,那此時收入眼底的就是爭奇斗艷,明朗輕快,幅幅畫面都無不炫揚著康乾盛世的華彩,彰顯著內外文化大碰撞的視覺沖擊,這一組景德鎮明清瓷器再次體現了我國彩瓷藝術的精絕,也更折射著先賢們對古老瓷文化不折不撓的追求。
沿著熟悉的路線,無心的抬頭,我頓時滿懷激動,而這一區就是我們歷代華亭兒女智慧與勤勞的結晶——安口窯瓷器,宋代開始她就扎根在了這片沃土之上,明清時已空前輝煌,生產的瓷器一度多達6大類225個品種,遠銷12個省200多個市縣 ,享譽全國、名震西北,成為了赫赫有名的“隴上窯”。想到這我自豪的情素早已按耐不住喜悅飛上了臉龐?纯囱矍懊髑灏部诟G燒制的這對鳳戲牡丹青花大瓷瓶,真應了古人的那句“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還有這后來創燒的紫砂山就像真的珊瑚礁一樣生動,每幅精美紋飾,都讓我感嘆!我們的祖輩也曾有過般精巧的雙手,走進現代雖然我們的瓷器也不乏精品,但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沖擊讓我們已遠遠落后于南方制瓷業。但“瓷器”這兩個字,在這片黃土地上尤其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離不開的那些壇壇罐罐里,都已深深的生成我們華亭人的一愫情懷。
說到我們博物館的石刻造像也堪稱一絕,它將外來的佛教藝術與地方教派藝術完美結合,得到許多業內知名專家和愛好研究者的贊譽,一批批雕琢工藝高超,浸透地方宗教文化的石刻都是那時老百姓對生活的全心祈禱和寄望,這組“熙平元年張牛德石刻造像塔”讓我清晰地看見1300多年前,佛教盛行之時曾今生活在華亭縣南川鄉謝家廟的百姓張牛德,正虔誠的用刻石造像的宗教方式來祈福家人平安健康、亨運通達。我們是道教的故鄉,隨著佛教的傳入人們不知不覺的在藝術中將道、佛、儒的思想逐漸融合,也就形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這獨具特色的佛教藝術品——華亭石刻造像。
……
綜合展區的馬蹄銀、皮影……還有門口的盤龍寺石塔,當我還沒有回過神來時已到出口,短短的半個小時已瀏覽了上百件文物,就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暢游了歷史的長河幾千年,真切的感受了一次怎樣與遠古的人類文明對話。而我今天也才明白:“博物館的偉大就在于她替我們人類鎖住了昨天的記憶,見證著今天的發生,更啟示了未來的路!
走出展廳我深感面對歷史和先人們豐厚的饋贈,十二分有幸的成為了一名文物工作者,在欣喜的同時我更感到歷史的責任和嚴峻的挑戰,但我心中卻早有了一個堅實的信念已然悄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