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人——用“良心”交出一份讓不負人民、不負時代的答卷
“咱們博物館的人,最重要的就要要有‘良心’,一定要有“一腔熱血”!边@是我剛進博物館工作時,一位老文博人說的一句話。閑暇之時,我經常琢磨這句話,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的理解了這句話的厚重。
如果時間倒推十多年你來到我們涇川縣,要問起博物館在何處,我想很多人都給不了你答案。即使是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涇川人,也是在2013年才第一次踏入博物館這個單位。聽老同志說,以前的博物館最多的時候不過五六個人,那時候還沒有免費開放經費,我們單位經常連電費都交不起,養著一條黃狗就是最重要的安保措施,老一輩的文博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守護著涇川三千年歷史留下的痕跡。 文物工作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想真的做好,就得靜得下心、邁的動腿、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鶎硬┪镳^的老一輩文博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半路出家、自學成才。他們大多數人都是從其他單位、行業“轉行”進入博物館這個單位的。我見過一個老保管員的“工作筆記”——那是很多大小不一的筆記本,里邊或者是摘抄、或者是剪報、或者是自己從專家那里聽來的一點零碎知識和見聞。細細翻閱這些筆記,你會發現里邊的內容包羅萬象:各種文物知識、地方史、生僻字、典故、文物工作守則……“我不懂,我只能一點點的學!边@就是老一輩文博人的初心和堅持。很多“老文物”都有這樣的一個筆記本,他們的有志年華和滿腔熱血,都記錄在這些破舊的筆記本之中。他們的筆跡不盡相同,記錄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但上邊書寫的確實他們留給我們年輕一代的是文博人最寶貴的財富:孜孜不倦 、兢兢業業、審慎從事、持之以恒。文博人的良心,就是為了文博事業奉獻終身的決心和責任心!文博人的一腔熱血,都應該灑在這份我們熱愛并為之付出一切的事業上!每一次野外文物巡查的時候,我總會感慨那些前輩當年的艱辛,是他們用自己的雙腿丈量了涇川這片土地,標注下了一處處遺存的坐標,而我們這一代要做的,就是守護住前輩們的成果,完好的交給后來人。
博物館還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性的極強,需要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的工作,學術研究的成果最終還得通過宣傳教育轉化為大眾的“精神食糧”,而宣教工作的扎實開展離不開一個博物館的學術基礎。我們基層博物館往往存在人才不足,缺乏專業性強的人才,所以講解、宣傳、陳展以及許多其他工作都是彼此不分家,邊學邊干、邊干邊學,往往都鍛煉成了“多面手”、“萬金油”。在2020年初新冠狀病毒襲擾全國的時候,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全國博物館都紛紛閉館。但閉館并不代表著停止工作,相反的是很多博物館紛紛開始學著拍短視頻、做直播,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為在家的群眾獻上豐富的“文化大餐”。 盡管都是“新人主播”,大多點擊率只有寥寥數十人,但我相信這如同老前輩的“筆記本”一樣,一點點摸索,一點點積累,從“外行”到“入行”,這是文博人的常態、亦是文博人最可愛之處。
初來博物館上班,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這個單位好啊,清閑,把門看好就行!眲傞_始我一直試圖分辯幾句:我們可不是看門的,我們也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的。盡管時間久了也就慢慢習慣了,但總有幾分年輕人的傲氣,生怕被別人看不起。后來在一篇報道中看到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單霽翔亦是自稱自己是故宮的看門人,突然感覺到了如釋重負、豁然開朗。是啊,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的說我們就是“看門人”呢?守護文物的安全,這是我們文博人的第一職責,想想從進入這個單位到如今七年時光,聽到最多的就是“安全”二字!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是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是博物館的“看門人”,我們應當為此而感到驕傲!比起社會上對文博人的不了解和不尊重,我們更應該害怕的是自己對自己的不尊重。倘若我們真的每天在安逸的環境中喪失了理想和追求,停止了自我進步的腳步,又何以求得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當前輩將火炬交到我們手中的時候,我們怎敢放慢腳步、掉以輕心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我們博物館在如今的時代,應該以何種身份、何種方式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如何最有效的發揮博物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應當是我們這一代文博人必須面對、思考的一個問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傳承弘揚,這是歷史賦予我們文博人的使命,而我們文博人,必將用自己的“良心”對時代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