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背后的兩大部族關系
涇川縣博物館 顧海麗
摘要:1974出土于涇川縣涇明鄉長武城村的戰國時期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這件器物集龍、虎、鳳為一體,是一件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更因為出土地涇川是西王母文化的發源地,所以其歷史背景是以西王母為代表的西方游牧文化虎圖騰和中原以周為代表的農耕文化龍圖騰的交流與融合,是商周時代帝王與西王母部族首領在涇川一帶交往的歷史見證。
關鍵詞: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西王母文化、涇川
一: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介紹
1974年,在涇川涇明鄉長武城村出土了一件戰國時期的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為國家一級文物,該文物高30.2厘米,長22.5厘米,寬20.8厘米。壺的身體是一只老虎的形象,四只虎爪低矮粗壯,強勁有力的支撐整件壺體,虎爪前突,正好是做益的四足,有意思的是四足關節后突出,還鑄有禽類特有的翹骨,虎的頭部被工匠巧妙的制做成了壺嘴,虎的尾巴高高翹起與虎的頭部相連接,做成扁帶式的壺提梁。其實壺的提梁是一條弓著身的長龍,龍頭虎頭緊緊相依。壺蓋尤其精致,在蓋子一側,頸部有孔,用銅鏈栓系連接蓋子與壺身。蓋上鑄有一臥姿鳳鳥為鈕,鳳鳥周圍雕有云氣紋。這只鳥也有人認為是三青鳥。(三青鳥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色澤艷麗,體態輕盈,傳說為女神西王母的使者,共三只。又稱三鳥。)壺體兩側各浮雕一只做回首狀的飛龍,龍身遍體的鱗紋,并各有五條平行揚起的羽翼,這兩只飛龍恰好構成老虎的雙翅,所以稱之為“飛虎”。
二: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歷史背景
對于該文物的歷史背景有觀點認為,器物主體部分的這只“飛虎”可能是西亞神話中的神獸格里芬傳說,此神獸可口噴烈焰毒水,相當兇猛,是西亞人心目中崇拜的圖騰,后逐漸流傳到東方。還有觀點認為,由于此件文物為秦器,又出土于涇川, 涇渭流域在春秋時乃秦國腹地。秦人崛起于甘肅東部, 其活動中心一直處于華夏文明與西北戎狄文化的結合地帶,又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居紐帶位置。秦人在其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善于吸收異域文化的氣質,因此,秦國境內存在這類融中國傳統青銅工藝和西方藝術風格于一體的器物屬預料中之事。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認為這件文物的歷史背景有可能跟西王母部族有關系。
三: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與西王母部族的關系
然而,這件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與我們涇川西王母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西王母是中華女性始祖,其祖廟在甘肅涇川, 是中國僅有的祭祀西王母的圣地。西王母全名為“白玉龜臺九靈太真金母元君”,簡稱王母,又稱金母,俗稱王母娘娘,是道教著名神仙之一。關于西王母的來歷,自古是眾說紛紜!渡胶=洝分兴枥L的西王母,是一個介于人獸、人神之間的圖騰形象。而在《莊子》《淮南子》等典籍中,西王母已經被改造成為一位長生不老的神仙。在《穆天子傳》《漢武帝內轉》等小說作品以及李商隱等詩人的詩歌則進一步把西王母塑造成一位尊貴美麗、溫柔多情的女王。
中華民族的先民有兩部分,主要是以農耕為主的先民和以畜牧為主的先民。農耕先民主要生息在中華大地的東部,畜牧先民主要生息在中華大地的西部。這兩部分先民由于互相交往,長期戰爭,在歷史上不斷進行融合,才形成了今日中華民族的整體。
但是,除神話、民俗、道教以西王母為主角和偶像外,她還是西北古代各民族的首領和民族的別名。吳晗說:“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動在陜甘高原的西戎,即犬戎的別名。”而西戎是什么呢?《史 記/匈奴列傳》稱:“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 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又說:“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于西戎, 邑于豳。”《史記/鄒陽傳》說:“秦用戎人由于而霸中國。”因此,《詞源》說:“戎或西戎是西北諸古代民族的總稱。”
其實西王母的傳說并非憑空想象。根據一些專家學者考察發現,距今3000---5000多年前,在青藏高原昆侖山、祁連山兩大山脈之間廣闊地帶存在過一個游牧國度——西王母國,其國就在今天的青海省天峻縣一帶。大量的文獻證明,西王母國許多部落都以女性為首領,其中蘇毗部落是最有名的,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該部落的女王也就成為了人們崇拜的對象,時間長了,就被人們傳說成非常傳奇的女神了。也就是說神話中的西王母形象就是女性社會階段的中國西部羌戎各部落的首領,這才是西王母歷史的本來。西王母國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她與中原的軒轅黃帝、堯、舜以及商、周王朝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直到最后融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原文化的根髓和發展與西王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這些聯系中,可以看出西王母國是最早與中原民族密切交往的西部民族之一。西王母和軒轅黃帝、堯、舜、周穆王等帝王的會見是西部民族和睦相處的真實寫照。
人類原始社會有一種最早的宗教信仰,就是崇拜圖騰的現象。人類祖先相信每個民族都與某些動物、植物或微生物有著特殊的關系,某種物質即為該民族的圖騰、崇拜的對象,他們以自己崇拜的圖騰,作為本族的標志。以軒轅黃帝為首的中原部落,被稱作是龍的傳人,他們的圖騰是龍的形象。而西王母游牧民族認為虎是百獸之王,它是力量和威嚴的象征,他們的圖騰則為虎的形象。
西王母部族的圖騰為虎.中原民族的圖騰為龍。這件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集虎、龍、鳳為一身,又恰好出土于甘肅涇川。在壺蓋上,又有精巧的鳳凰,龍虎是帝王之相,鳳凰是帝王之儀。鳳凰在此即可隱喻女性的西王母,也證明此物的主人貴為帝王。這件器物當中的龍和虎,看起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存,難舍難分,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是西王母古戎族虎的傳人與中原諸夏民族龍的傳人融合的有力見證。
這件無價之寶在涇川出土,無言地傾訴著商周時代帝王與西王母部族首領在涇川交往的歷史。同時,該壺是一件酒器,也使涇川西王母宴的歷史變得更為真實,而不在是后人的聯想。 在涇川出土的有關西王母的文物中。最早、最權威、最精美的當屬這件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 該壺把龍,虎,鳳世俗化,把帝王之相人間化,而虎又是長著翅膀的,其“飛虎”之意指的是天上人間之意。使西王母由部族到神話的演變過程不再抽象。
三:結論
1974年在涇川縣涇明鄉長武城村出土的這件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上面有龍有虎有鳳,說明中原民族和西王母民族在圖騰上的融合發展,也是這兩個民族在涇川一帶交流的有力見證;㈩^龍頭相互依偎,更說明了西王母民族虎的傳人與中原民族龍的傳人難舍難分,相互依存,這是這兩個民族融合的珍貴證據。
【參考文獻】
[1]李永平.《絲綢之路甘肅文物精華展》的特色[J].中國博物館, 1997,(4).
[2]張立勝.甘肅文物工作與西部大開發[J]_蘭州大學,2002,(6).
[3]王元林.漫談隴上,2002,(4) 文物新景觀[J].西部論叢}《》A{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