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州境內的百里石窟長廊
--絲綢之路上佛教文化傳播的活化石
涇川縣博物館 郭珍
涇川古稱涇州,自古以來就是絲路要沖、長安門戶,前秦、后秦時置雍州,北魏為涇州,隋唐時將涇州、安定郡交替更置,歷來是省、市、縣三級行政建制或省、縣二級行政建制的治所所在地,是古絲綢之路上長安至涼州之間最大的一個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為一體的中心城市。尤其在北魏,涇州領6郡17縣,行政管轄區域覆蓋了今天的甘肅、寧夏的大部分地區和陜西西部地區。在北魏時,由于統治高層尊崇佛教,開鑿了大量石窟,著名的如龍門、云岡石窟。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西北重鎮的涇川也在官方的主持下,開鑿了著名的王母宮石窟和南石窟寺,它們都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羅漢洞石窟、丈八寺石窟等一批石窟群在涇川大地上相繼開鑿,星羅棋布,如今存留的大小洞窟有800多個。由于它們沿涇河兩岸的崖壁上分布,累計長度在100里以上,所以統稱涇川的石窟群為“百里石窟長廊”。
涇川百里石窟長廊西起王母宮石窟,東至涇明鄉太山寺石窟之間,共開鑿了600多個佛教石窟群,主要包括王母宮石窟群(3個)、南石窟寺石窟群(269個)、羅漢洞石窟群(263個)、丈八寺石窟群(21個)、鳳凰溝石窟群(5個)和南石崖石窟群(106個)等,在這些石窟群中,除了主窟都是有佛造像或者浮雕壁畫之外,其它大部分洞窟并沒有任何造型及浮雕壁畫,屬于空窟。這些空窟就是當時供僧眾修禪用的禪窟、起居用的僧房窟、儲存糧食和水的倉庫窟及閉關修行的閉關窟。
說到這里大家是不是會疑問,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會在這里開鑿如此數量眾多的石窟呢?雖然,現在的涇川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但在古代時卻是交通要道上的門戶重鎮,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涇川就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佛教傳播中心之一,東來中原和西去域外的大批中外僧侶聚集在涇川,調養生息、熟悉民俗風情,學習雙方語言,為翻譯佛教經典著作和給皇帝撰寫奏章而打好基礎。所以直到今天,涇川還有東庵村、和尚溝等以僧尼稱謂命名的村莊,這就充分說明了當時僧侶數量之多及與當地百姓之間的和諧相處。這許許多多沿涇河兩岸開鑿的大量石窟,就是當年為了解決數以萬計僧侶們住宿和修行需要所開鑿。百里石窟長廊的存在,充分的證明了涇州是我國古代一個佛教文化重地,更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地標和活化石。
一、涇州地區最早的石窟--王母宮石窟
王母宮石窟地處于涇川縣城以西,涇汭兩河交匯處的王母宮山腳下。開鑿于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北魏時,涇州人抱嶷曾經是朝廷里的大官,后來他被任命為涇州刺史,上任之初,他就開鑿了這座石窟。這座石窟也是整個隴東地區有明確記載且開鑿時間最早的石窟。開鑿之初,石窟里面就有大大小小的佛像兩千多尊,因此這個石窟也被稱作“千佛洞”,但是經過1500多年的自然風化和毀壞,剩下的佛像僅有200余尊,最大的4.4米,最小的還不到30公分。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文物遺存,2006年該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站在石窟外,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外樓內窟的形式,也就是說從外面看起來是一座樓閣,只有走進去才能發現其實它是一座石窟。石窟外樓是三層禪洞,從第二層的禪洞起架起三層飛檐樓閣,與石窟渾然一體,結構嚴謹、巧奪天工,整個建筑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樓閣上所遺留下來的三幅楹聯為我們描述了涇川的地理風貌,介紹了涇川的歷史文化,頌揚了勞動人民的歷史功德。這三幅楹聯分別是:
“回中顯王母靈氣千轉百繞戀涇汭,
安定賴布衣俗手萬紫千紅掩阮共。”
“望大海祥迎夸父峰頭彤彤日,
愿昆侖瑞繞王母宮頂皚皚雪。”
“日轉星移蟠桃讓與野桃紅,
冬盡春始瑤草變成芳草綠。”
通過這三幅楹聯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古涇州人的淳樸與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王母宮石窟為中心塔柱式結構,窟內中心塔柱與西、北、南三面墻壁形成回字形誦經道,以便僧眾、信徒繞著塔柱周圍禮贊供養,也叫繞佛。
走近石窟,迎面看到的是一尊釋迦牟尼佛坐像,北魏石胎,從他豐滿的體態可以判斷出在唐代時是有過修復的。佛祖身后兩旁還可以看到一排排的飛天和供養人,他們是北魏的原作,沒有經過任何修復。這尊佛像經過時代變遷也有部分毀壞,右手指現已脫落,但通過手勢還是可以判斷出是施無畏手印。左手結降魔印。
進入石窟內部,首先看到的是中心塔柱,像這種中心塔柱形式的石窟和山西云崗石窟第六窟非常相似,前面說到建造這座石窟的人叫抱嶷,他曾經在朝廷里擔任大長秋卿一職。在當時,正好是幾任大長秋卿主持開鑿的龍門和云岡石窟,因而涇川的這座石窟為什么和云岡石窟相似就不難理解了,因為主持建造的極有可能是同一人,所用的工匠團隊也可能是同一支團隊。原本這個塔柱是有三層的,但是現在只能清楚的看到第一層,第二層還可以看到一部分,第三層因為石窟坍塌佛像已經很少了。第一層大的佛龕中有兩尊佛,稍顯飽滿一點的是多寶佛,略顯消瘦的是釋迦牟尼佛,他們也都是北魏的石胎,在明代時有過修復,這種一龕二佛的造型一般都屬于早期佛像。
往前走,抬頭可以看見一尊白象駝塔的造型,這也是北魏時期建塔的一種風格,原本在塔柱的四角各有一尊白象駝塔,但是在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這座石窟受到波及有所坍塌,當地的老百姓便捐資修建了進入石窟時經過的甬道來支撐整個石窟,所以塔柱東邊的兩只白象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在塔柱的下方現在還能看到一些很世俗化的形象,他們其實是在開鑿這個石窟時捐資最多、地位最為尊貴的一些人,作為供養人雕刻在這里的。在中心塔柱的四角,還能看到一些姿態各異的浮雕形象,它們都是一些經典的佛傳故事。有 “諸商奉食”、“婆羅門占夢”、“砍伐多羅樹” “擲象入坑”等。
在石窟背面還有一尊觀音菩薩的雕像。她的形象和我們現在常見的觀音菩薩外形截然不同,臉部看起來很清秀,是一個女性的面容,而身體卻很強健,是一個男性。因為這尊菩薩是處于塔柱的背面,受到的風化也不是很嚴重,所以我們還能有幸看到宋代繪制上去的顏色。
在石窟出口處還有一尊大佛,雖然風化的很嚴重,但卻是整個石窟中最有價值的一尊佛像。整尊佛像除了頭上的發髻和下巴是明代時修復過,兩邊的柱子是70年代加固上去的,腿部有一層泥表是在2006年時敦煌研究院的人員進行過修復的以外,這尊佛像的主體沒有經過任何修復,完全保留了北魏的風貌。原本在佛龕的兩側都有佛教經典故事,石窟的窟頂也都鑿有飛天、菩提浮雕,但是因為毀壞,其他的都已看不到了。
二、果極精美、讓人瞠目結舌的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地處于涇川縣城東7公里處,涇河北岸溫泉開發區下蔣家村境內。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北魏《南石窟寺之碑》記載,南石窟寺開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系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開鑿。同期,奚康生還主持開鑿了北石窟寺(公元509年),北石窟寺坐落于甘肅省的慶陽市,兩座石窟寺南北呼應,并稱為:“隴上石窟雙明珠”。
南石窟寺開鑿于侏羅紀沉積的紅沙巖上,F存5個方形窟,保存有造像的兩窟。在一號東大窟的門前,窟門兩側分別開有兩個長方形佛龕于巖壁上,龕內雕有天王雕像。1925年,美國敦煌學家蘭登·華爾納一行人在北大陳萬里先生的陪同下曾考察南石窟寺,陳萬里在他后來出版的《西行日記》記載了在此見到這些造像時的心情,“石窟寺外之大力士,赫然在望,狂奔就之,果極精美?邇热婢芯奘⑾,余見之,惟有瞠目結舌而已”。
1號窟窟內高11米,寬18米,深13.2米?唔敒楦捕沸,在東、北、西三面沿窟高90公分的石階上,雕有身高7米的7尊佛像。
大多數佛殿正堂都供著三佛,這里為什么是7佛呢?其實,這是為弘揚佛的歷史悠久而創造出來的。佛祖本是釋迦牟尼,但佛教卻認為在釋迦牟尼前已有6人成佛,與釋迦牟尼形成過去娑婆世界的7佛,他們分別是拘那舍佛、毗舍浮佛、毗婆尸佛、釋迦牟尼佛、尸棄佛、拘留遜佛、迦葉佛。每身佛像兩旁是約有3.5米高的脅侍菩薩。按照佛教的說法,7佛圓寂之后,繼而成佛主世的是彌勒菩薩,所以在7佛窟門內兩側還雕有兩尊與7佛同等大小的彌勒菩薩,又稱交腳菩薩,或交腳彌勒。這和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崗石窟第13窟雕塑有相似之處。不過云崗石窟交腳菩薩是主像,坐在正中,有13米高。在南石窟寺和距離我們不遠的慶陽北石窟寺,都有這種7佛2菩薩布局的佛窟造像,這種布局的佛窟在國內石窟中很少見到。
7尊佛像都是右手平上舉,左手指下垂,造型基本一致。在7佛兩側分別為兩尊脅侍菩薩,共14尊。他們頭戴寶冠,身著通肩大衣。有合手作揖的,有一手下垂一手橫放貼身的,有系胸前纓絡作結的,有挽飄帶的。在東北角的一尊菩薩手中還提有手袋,它和現代女性提的手袋沒有兩樣。他們的衣著都緊湊舒暢,有貼身裹體之感。其面容為女性模樣,細眉秀目,婀娜多姿。與佛的莊重威嚴,形成顯明的對照。
窟頂部分還保留少許的浮雕壁畫,這些殘存的浮雕,有樹木、山陵、飛鳥、屋舍、寶塔、飛天等佛教藝術形象,組成了系統的佛教故事,分別是《樹下誕生》、《夜半逾城》、 《宮中游戲》、《舍身飼虎》等。這些遺存是北魏石刻藝術的精品,它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藝術才能和勞動人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在距石窟地面高8米處有個天窗,天窗高1.5米左右,寬2米左右,門高3.5米,寬4米,除天窗和門以外,窟的外墻實際是與山體連成一體的石墻,窟墻也是山體原石。開窟時,是先從最高處的天窗鑿進一米左右高,寬18米,深13米的石縫,人蹲或躺在內,一次性雕成窟頂上的全部浮雕,著色,再一點一點向下取石從天窗運出。再向下鑿出1米許,以面壁而跪的姿勢,運用高超的雕像技藝、藝術構思和對佛的敬仰,一次性精雕細刻成佛的螺髻、面容,包括佛首背部的部分背光、浮雕著色。再依次向下取1米許石頭,以同樣的姿勢和方法,雕成佛的胸、肩、手,著色。又依次向下。直到7佛2菩薩和全部浮雕創作完成。我們看到,7米高的7尊佛像如一氣呵成,渾然一體,比例諧調,工匠的雕功可謂巧奪天工,南石窟因此也成為人類歷史上石窟雕像的峰巔代表作之一。
接下來是西小窟,西小窟是唐代開鑿的一個丈余見方的方形洞窟。正中供著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三大士,東西兩側壁上各分3層塑有18羅漢及8大菩薩、6力士像。此窟雖小,但呈現給人們的歷史考古價值很高。從窟頂覆斗式的建筑風格,可以分辨的出是屬于唐代開鑿的石窟,從三大師的坐姿可以看出明顯的帶有西域色彩,是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的作品,從18羅漢的出現說明該雕像是宋代作品,因為在唐代以前,一直是16羅漢。他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后來在16羅漢的基礎上,發展成18羅漢。
在南石窟寺的西小窟,還留下了一段讓人難以忘記的盜寶和護寶故事。1925年(民國14年),美國人蘭登·華爾納組織的所謂“考察隊”來到中國,打算赴敦煌去考察。在西安古玩市場上,意外的看到涇川《南石窟寺之碑》的拓片,贊嘆碑文書法的嚴謹,并打聽到碑石所在地涇川就在西蘭公路沿途。他們到達涇川后,并順利的找到了南石窟寺,被這里雕造精美的佛像所震撼,于是他們動了歪念,謀劃了一場盜寶活動,他們進入東大窟、西小窟,詳細地作了攝影、繪畫、測量和文字記錄。在西小窟看到佛像彩塑,于是就盡力設法剝離泥塑表層,使佛像顯露出本來面目,以判斷其造像年代。他們持大斧將西小窟的造像泥表全部剝掉,僅留下石胎,又將大部分羅漢頭也砍了下來。大斧砍擊的哐哐聲被在南石窟附近的放羊娃聽到,趕到窟內,見一伙洋人破壞佛像,就趕緊敲響東大窟內的鐵鐘報警。正在地里勞動的村民們扛著鐵锨攫把相繼趕來,將他們圍了起來,最后洋人妥協,賠付了60多大洋用來重新修復佛像,村民才放他們狼狽逃離。臨走時,陳萬里在東大窟堆積的磚頭內找到一方精美的造像碑,見是北魏品,就撿起用毯子包住,悄悄裝入馬車內,始終沒有被圍攻的農民發現,造像碑被帶到蘭州寄存,后來帶到北京,保存到當時北京大學考古系文物陳列室內。
涇川的南石窟寺是百里石窟長廊中最大的一個北魏佛教石窟,其精細的雕琢手法及別致的造像風格都充分展示出了它昔日的精美和宏大,是涇川百里石窟長廊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三、壯美雄渾的羅漢洞石窟
羅漢洞石窟群位于涇川縣羅漢洞鄉的羅漢洞村。分布在東起韓家溝、西至霍家溝口的千佛嘴。該石窟群始鑿于北魏時期,之后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也有過開鑿和重修,F在保存下來的大小洞窟有263個,以大殿窟、釋迦多寶窟、羅漢窟最為著名。羅漢洞石窟主窟區共有19個洞口,它的布局結構為東西分布,上下也有多層,它們之間一般都是相互連通的,通過甬道、豎井等可以彼此到達,這種形式就像我們今天的樓房結構,羅漢洞石窟就像一個隱藏在石崖內部的高層建筑。
在石窟口有尊大佛,是北魏石胎,唐宋的泥表,高達3米。佛祖神態寧靜,身姿飄逸,高貴典雅。在大佛的頂部和兩邊有很多石窩,這些石窩都是當年的修建樓閣時遺留下來的。清代后期,木質樓閣在戰火中焚毀,就只剩下了這些建筑痕跡。清代乾隆年間的李植元曾為這座氣勢恢宏的木質樓閣作詩一首:
佛閣高浮碧水涯,氛濃團殿散晴霞;
登峰放眼藤蘿洞,千頃琉璃十丈花。
這首詩形象的記載了當時羅漢洞石窟的規,F狀和宏大氣勢?匆娺@些實景,可想而知,在千百年前的窟外,曾經有著怎樣宏大、精美的木質樓閣建筑群。雖然歲月無情的將窟外的建筑群、棧道全部吞沒,但是遺址卻為我們完整地記錄了這段曾經非常輝煌的歷史。
進入石窟群,有一條50多米長的石窟走廊直通東部,19個窟由窟內的走廊相貫通。這些石窟均是坐南向北。在石窟的側壁背光彩繪之前,原來是有塑像的,中間部分是佛塑像,至少有3尊造像。在西面的窟壁上有“清霄洞”題記,上款:重修清霄寶洞諸神宮敬立;下款:時光緒二十年五月二十功竣。從這里可以了解到,羅漢洞石窟最后一次修復是在光緒二十五年間,距今115年。進入清代,尤其到清代末期,由于戰亂和無人保護的原因,許多佛教建筑和石窟遭到嚴重破壞,佛教也逐漸沒落,一些佛寺院逐漸的演變成了道觀。公元1894年,道教在涇川興盛于佛教之上。所以在東面的窟壁上,還留有清代光緒年間畫上去的墨老虎,這些都是道教文化的痕跡了。
2號窟至中心窟(4號窟),東西兩壁都有壁畫或者對聯,反映的是《封神演義》上的內容,從窟頂的壁畫遺存來看,都屬于道教和民間民俗信仰的內容?咧行牡姆脚_上,還留有佛教造像底座的痕跡,都是一佛二菩薩或者四大天王等內容。這些洞窟的佛像在道教徒和民間起義軍進入后,都被毀壞,用來做生活起居用。
眾所周知,石窟藝術源于印度,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曾在山洞中修煉,最終得道成佛。后來就有一些印度的出家人仿效他,在山崖上開鑿洞窟誦經、拜佛,逐漸就產生了石窟藝術。而在當時,印度的石窟藝術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并和中國的雕塑、繪畫等傳統藝術相結合,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石窟藝術。石窟藝術的產生也為我們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隨著歲月流逝,中心窟內的雕塑已經被破壞的非常嚴重,留下的就只有零散的“只言片語”給我們后人無限的遐想空間。但幸運的是,羅漢洞石窟昔日的輝煌與興盛,以及曾經完整的20多尊佛像雕塑、浮雕被一位叫做司馬的攝影家完整地拍攝了下來,圖片上一尊尊佛像安靜祥和,在用眼神為我們訴說著一段歷史,他們渴望能夠重新回到自己的座位,讓這個古老的佛教藝術中心重新展現它的魅力和神奇。
4號中心窟是羅漢洞的主窟,整體屬北宋的風格,石窟中心設有壇基,壇基四角的立柱直達窟頂,每根柱子的四面都浮雕塑有天王像,此洞窟的形式與陜北地區有紀年的北宋石窟形式是完全一致的,這也說明了自北魏開鑿之后,羅漢洞石窟在歷代都是一個佛教興盛的地方,傳承有序。在這個洞窟的南壁、東西壁局部的浮雕與歷代泥皮全部被人為破壞。墻面上只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石窩,其實這些石窩就是當時的工匠們釘木橛的位置。泥塑這些壁畫時,人們將當地野生的冰草根搓成繩,攀在這些木橛上結成網,再把黃土加長麥草和成泥巴,用力甩入網中,先抹平,再抹白灰泥,最后才進行彩繪。
西壁上有幸遺留下來的是宋代高浮雕《鹿野苑說法》圖。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浮雕講述的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年少時,從迦毗羅城的東南西北四門出游,意外看見了民間百姓們的生老病死四苦,他非常的心痛,深刻的感受到人生無常,決意出家來尋求擺脫這些痛苦的方法,于是他29歲時出家修行,35歲便修得正果。之后,他就開始在印度的鹿野苑講經說法,隨后佛教逐漸開始有了佛法僧三寶。曾在公元7世紀,唐朝高僧玄奘在這里學習佛學,并見證了當時鹿野苑的盛況。然而在12世紀后期,鹿野苑遭到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筑等被嚴重破壞。之后的數百年間,英國人來到涇川進行考古時,發現了這個反應鹿野苑盛況的壁畫,并發表了相關學術論文,羅漢洞石窟才被更多的國際學者所關注。
5號洞窟的北壁上,留存有清朝末年的題記,上面寫有“同治元年……又是天災兵荒……余可憐人民餓死”,通過這些片段的文字,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涇川地區已經是兵荒馬亂,百姓民不聊生,起義的農民軍盤踞在這個洞窟中,留下了這些痕跡。
在羅漢洞眾多的石窟中,還有一個羅漢窟,這座石窟的命名正是以這座羅漢窟命名,洞窟兩側各有8個窟龕,加起來共是16個,即十六羅漢窟,是宋代以前的羅漢數,因而這座羅漢窟的形成是早期的。自宋代起,就成了十八羅漢。羅漢窟的正中,有佛像龕。拱形龕下有碑刻龕、佛龕、浮雕龕、供養人等龕。雖然造像已不復存在,但佛龕的歷史真實依然讓時光倒流的情愫油然而生,其永久魅力,當存永久。
站在羅漢洞石窟前,可以暢想當時絲綢之路的繁華。唐朝古都長安,是一派“九天閶,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詩句)的輝煌景象。想當年在長安至涇州以西的這條中西陸路交通的大道上,身著不同服飾,帶著不同行裝的中外使者和商人,騎著駿馬和駱駝,披著陜甘高原的風塵,向河西、向蔥嶺、向里海而去,涇州成為貫通中原與西域的咽喉地帶和黃金路段。在新世紀,羅漢洞石窟正在用它獨有的魅力,為我們世人展現著中國佛教在絲綢之路千余年中的興衰情景。
四、涇河流域的古剎名寺--丈八寺石窟
在距離涇川縣城25公里的羅漢洞鄉丈八寺村,有一座“丈八寺石窟”,因為主窟中供養的佛,身高一丈八尺,俗稱“丈八佛”而得名。
丈八寺石窟共有21個窟,中心窟區7個,這7個窟甬道相互連通,內部的禪房、經房、倉儲、東司(衛生間)等功能齊全。從1號窟到5號窟,現在已經沒有任何佛像了,只有石窟正壁及東西兩側殘留的石臺,這些石臺的上面,最早是有佛造像的,但隨著歲月流逝,已經全部毀壞。主窟是6號窟,供奉的丈八佛是北朝時期的,那時候的一尺大約是今天的23厘米,因此丈八大佛并不是今天計量的“一丈八尺”高,它的實際高度約為4.3米。在殘存石胎上,立佛昂首挺腹,腰部以下袈裟外撇;右手微向上舉,稍有殘損,仔細看,似乎是施無畏手印,左手保存完整,施與愿;在立佛兩側的墻壁上,各保存一身石胎泥塑立菩薩,左菩薩身軀修長,左手下垂,右手持蓮蕾,舉于胸前。丈八寺石窟群,距今已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也是涇河流域的古剎名寺。
丈八佛石胎上面的泥塑毀于上世紀70年代,但幸運的是一位叫司馬的攝影師拍下了丈八佛的相片。從圖片上我們看到,丈八佛高肉髻,方臉型、大耳垂肩、面目慈祥,身穿通肩袈裟,比例適中、造型生動、衣文流暢,體現了北朝時期的雕塑風格。
在石窟外還可以看到存留一排排醒目的石窩,說明千年前窟外有精美的木質樓閣建筑群。從石窟內的窟壁上,可以看到一排排醒目的橛洞,說明這里和羅漢洞石窟一樣,曾經用木橛繩網掛泥,涂白后,彩繪壁畫。
丈八寺村在涇河北岸,和羅漢洞石窟遙遙相望,當地群眾把“丈八佛”稱為“丈八爺”,因而該村名丈八寺村。
五、追憶苦行僧生活場景的南石崖石窟群
在距離涇川縣城約7公里處山崖上還有一處石窟群——南石崖石窟群,又名蔣家橋南石窟群。這個石窟總數106個,主要是用于僧人修行的禪窟。在佛教傳入中原早期,洞窟內一般都是沒有佛像的,僧人開鑿石窟的目的,是用來修行的地方,他們在石窟內參佛、生活,過著與世隔絕的苦行僧生活。在歷史上的禁佛時期,一些信念堅定的僧侶也在這些石窟中封閉洞門,白天參禪打坐,到了夜半凌晨,他們起來在附近挑水做飯,因而當時官府,也難以察覺他們的存在。今天我們深入到這些洞窟,還可以看到作用不同的布局結構,有佛像窟、禪修窟、講法窟、寢窟(休息窟)、倉儲窟、東司(衛生間),功能齊全,他們在里面修行生活,居窟不出,躲過滅佛的劫難,佛家三寶由此傳承。
涇川百里石窟長廊的全面考察論證,是對涇川佛教文化遺產的整合和再認識,也是對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再認識,涇川這條綿延百里的石窟長廊是絲綢之路途經甘肅最東端的確切見證。它在長安至羅馬的整個絲綢之路上的價值,不只是一條路的概念的驚現,而是百里"原生形態"的古文化遺產的存在。它是早期佛教文化的見證,它見證了佛教初傳中國時,僧侶們是以怎樣的艱難走向今天。而今天的中國,似乎又將成為全球佛教文化的中心。
參考文獻:
1.《絲綢之路上的世界遺產·涇川文化遺產錄》張懷群、趙曉春、魏海峰著(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
2.魏海峰《古涇州舍利文化傳承》(《平涼日報》2013年)
3.《涇川旅游導游詞選集》王安平、王賢、杜宗元、松萬春、薛寶春著(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