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安鐵鐘
涇川縣博物館 郭珍
涇川是甘肅的“東大門”,自古以來就是絲路要沖、長安門戶和涇河流域的軍事重鎮及政治文化中心。數千年來,這里積淀了極為豐厚的文化資源,保存了非常珍貴的考古遺跡。
在這塊土地上,有一座山,叫回中山!豆沤駡D書集成·平涼府古跡考記》記載到:“(涇州)回中山,在州西三里,脈自昆侖來,上有王母宮,下臨涇水,一名王母宮山。周穆王、漢武帝嘗至此”。它雖無泰山之高大,華山之險峻,峨眉之靈秀,但它左帶涇水,右繞汭河,正看有埃及金字塔之形貌;側觀呈猛虎棲臥之象,又有蒼龍吟溪之勢。先秦時期回中山因回中古道而聞名天下,張騫鑿通西域后,又因絲路而名揚天下,及至清代是回山建筑群最為宏大的時期,共有包括西漢初建的王母宮大殿在內的寺廟建筑108處。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香客信士絡繹不絕,繁盛至極?上逋文觊g回山慘遭兵火,往昔的宏構巨柱只剩殘碑斷垣,唯有鑄于金代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的萬斤大型鐵鐘,保存了下來,現懸掛在鐘亭之中。
此鐘高1.9米,口周長4.6米,厚0.13米,重約萬斤,要三個人手拉手才能將其圍住。鐘身分5層,分別鑄飾有銘文圖案。從上至下,第一和第五層飾蓮花瓣及弦文圖飾;第二層刻有“皇帝萬歲,臣佐千秋,國泰民安,法輪常轉”16字銘文;第三、四層共有銘文32方,記載了八大菩薩供養人及鑄鐘者的姓名、所屬村社等內容。其中一方銘文為:“維大金歲次辛未大安三年辛卯二月壬戌初九日,涇州涇川縣吳家凹郭村社鑄鐘大鑒郭鎬、弟郭海、子郭顯、男郭赦□、王佛住!辫F鐘上人名、村社記載,對于研究考察金代地方村社沿革、北方地區民眾信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當地民眾為何要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來鑄造這口世所罕見的大鐘呢?關于這個問題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相傳19世紀末,涇川一代出現了嚴重的旱災。涇河變成了一股小溪,汭河幾近干涸。這一帶的青年壯士都跑出去給遠鄉的人家干活。家里就只剩下些老幼婦孺。四月的一天,有一個叫空能的道士要去陜西路過此地,看到這里荒涼的景象,心里非常的難過。他決心要為涇川人民解除痛苦,讓這片土地恢復生機。于是,他召集縣城的三十多個能工巧匠在王母宮山上建起一個鐘亭,并打造了一口三人手拉手才能圍住的大鐵鐘。他把鐵鐘懸掛在鐘亭里,并對幾個工匠說:“我走后的第七天你們再敲鐘,那時天空就會烏云密布,驟然下雨,鐘聲還能召回在外鄉的涇川人。以后天旱了,你們敲鐘,老天就會下雨的!闭f完,他就繼續踏上了去陜西的路程。
空能道士走后的第三天,有人說:“空能一定是個騙子,他化不到緣,到咱這里混齋來了!边有許多人說:“天這么旱,哪能等七天時間,空能說的是真是假,咱們把鐘敲一下再說!庇谑,幾個性子急得人就敲響了鐘,突然,晴朗的天空不一會就烏云密布,半個時辰后,大雨傾瀉而下。
當第一聲鐘聲響起的時候,空能道士正好走到了陜西彬縣大佛寺,這里距涇川也就是一百六十里地?漳艿朗啃睦锵耄骸叭绻麄冞@時不敲鐘,我再走遠點,聲音還會傳的更遠。能聽見鐘聲的地方都會下雨。哎!這鐘的聲音也就這么遠了!彼,就有王母宮山的鐘聲只能傳一百六十里的說法。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從側面說明金大安鐵鐘當地民眾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心理寄托。
金大安鐵鐘,聲音悠揚動聽,因此宮山曉鐘成為了涇州八景之一,歷代文人墨客撰寫詩文來描述此景,如清代詩人謝訚祚《宮山曉鐘》一詩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