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博物館工作思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要求,博物館事業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握好歷史機遇,從觀念、理論、機制體制上進行革命性、系統性的全面創新,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求,為文化事業的繁榮做出貢獻。以人為本,創新發展,將“物”的重心轉移到...
博物館工作思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要求,博物館事業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握好歷史機遇,從觀念、理論、機制體制上進行革命性、系統性的全面創新,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求,為文化事業的繁榮做出貢獻。
以人為本,創新發展,將“物”的重心轉移到“人”的重心,是當代博物館的重大轉變。新時期的博物館不應當只是一個單純的懷古思今的地方,而它應該成為群眾文化休閑、陶冶情操的重要文化場所之一。通過文物陳展、圖片展示并結合數字化視聽多媒體等多種手段,滿足廣大群眾對知識的渴望、往事的回顧、情感的撫慰、信仰的寄托之需要,從而達到歷史與現實的溝通和對話。新時期、新環境對博物館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發揮博物館的功能,讓博物館承擔起傳承歷史、教育當代、啟迪未來的任務,是我們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責任與使命。
一改變發展觀念。博物館系統長期處于舊的管理模式和體制機制當中,墨守成規,長期以往處于“原地踏步”和“看好大門”的狀態,嚴重制約著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首先要破除等、靠、要的舊思想舊觀念,樹立“有為才有位”的新觀念。其次博物館自身應該樹立競爭意識,自覺地融入社會發展的潮流之中,認真研究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方向和工作的創新開展,勇于打破舊的條條框框、成規定論,把思想認識解放出來,在發展中贏得社會的關心、支持和尊重,在改變中前行,開拓出一條適合博物館事業繁榮發展的新路子。
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從自身改變樹立現代的博物館公共服務理念,構建博物館橫向合作和縱深發展的體系。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教育上,基層博物館與大型博物館相比,外部環境、信息傳遞、人力配備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基層博物館公共服務水平的發揮和提升。因此,要結合實際,準確定位,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優化資源,努力創新公共服務形式和載體,不斷拓展公共服務領域、服務方式和手段,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使公共服務質量目標化、服務方法標準化、服務過程程序化、服務手段現代化、服務設施精細化、服務形式多樣化、服務改進常態化,從而使觀眾滿意率和觀眾忠誠度不斷提升,同時應致力于扭轉博物館在教育培訓、專業咨詢,特別是學術研究方面的薄弱局面,主動和民間協會、企業單位、社會團體進行溝通,改善展品結構并提升吸引力,向社會公眾提供優質的博物館服務。
三優化人力資源管理。博物館長期以來呈現出一種被管理狀態,等、靠、要、依賴政府的思想根深蒂固。長期以往,博物館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困難,資源配置明顯混亂,閑散人員越來越多,出現了人力資源嚴重浪費的現象。只有合理優化調配人力資源,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一是樹立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將博物館的管理方式由原來的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模式轉變到以“人”為核心的管理方式上來,對于博物館的所有工作人員,應當全面地從腦力、體力、認識、情感等方面科學合理地進行挖掘,努力培養一批具有創新型、研究型精神的人才作為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有效保障。二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體系,最大化地有效合理利用人力資源開展工作。利用系統化、規范化的現代管理手段,結合博物館的自身性質,實行雙向選擇、優化組合,進行合理的崗位分配,明確工作職責,使每個工作人員各司其職、適得其所,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人力資源的力量,形成良性競爭,從而促進博物館各項工作的高效開展。三是建立科學的人員激勵制度,細化了解影響工作人員積極性的各類因素,探索改革考核、福利、獎懲制度,用有效的績效獎勵分配制度來激發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積極改善工作人員的物質和生活條件,創造一個溫馨和諧、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
四推行績效管理。博物館引進績效管理是自身發展的必須,有利于提升博物館內部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實施績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的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責任意識,對博物館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按照博物館行業性質和宗旨,建立科學的、切實可行的績效管理模式,明確工作目標責任,突出績效管理的導向性。博物館科學的實施績效管理,可以進一步促進自身建設,推動工作創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促進博物館創造更多的公共價值,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二要依據博物館行業標準和規范,科學設定績效考評標準,規范制度,確?冃Ч芾淼臏蚀_性。標準是績效考核的唯一依據。以國家在博物館評估、文物、博物館工作者職業道德、文物藏品、文物安全等方面的相關標準為依據,針對不同的崗位和服務對象制定不同的標準和制度,用具體而細化的績效考評制度促進博物館工作的高效運行。三要改變責任機制,以觀眾需求和結果為導向,建立博物館直接對社會、觀眾和工作人員的責任機制。以群眾為中心,以社會滿意度為標準,通過績效考評結果客觀公正的反映部室、工作人員的工作績效成績,有利于改進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技能。
五推行組織文化建設。博物館組織文化建設是博物館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博物館的組織文化凝聚了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觀和社會責任,突出了博物館的精神財富、物質形態和文化品牌,體現了工作人員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因此,抓好組織文化建設意義深遠。一是要準確定位,彰顯特色。既要考慮博物館的特點和文博事業的發展規律,也要結合本單位的特點,立足館情,找準切入點,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根據博物館現有的規模,文化的強弱,人力資源狀況,發展水平,資金運轉等情況來進行。二是要形成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組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理念與信仰,是組織文化的核心。管理者要建立一個被工作人員廣泛認同,帶有本組織特色、內容豐富的價值觀,引領全體工作人員朝著共同的愿景而不懈努力,實現博物館長遠、持續發展。三是要設計好組織文化框架和內容。組織文化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精神層、制度層和物質層。精神層是組織文化的核心和主體,是形成物質層和制度層的基礎原因;制度層是組織文化的中間層,主要對組織成員的行為規范產生規范性和約束性影響;物質層是組織文化的表層,是群體價值觀的物質載體。這三個層次相輔相成,優秀的組織文化是博物館發揮社會職能的重要保障。四是要加強博物館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職業道德既是本行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規范,又是行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為加強博物館行業作風和職業道德建設,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對《中國文物、博物館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了進行修訂,將“忠誠文物事業、嚴格依法履責、追求科學精神、恪盡職業操守、樹立文明新風”作為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準則。這對博物館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六加強執行力建設。博物館的執行力是指博物館通過整合博物館的人力資源、戰略規劃、運營流程,使工作人員按質按量完成自己所被指定的工作和任務,以達到戰略目標的實現和改進。建立健全博物館管理和運行機制,加強執行力建設,有利于高效、創新的完成工作任務,打造和諧的工作文化,推進博物館社會職能的發揮。一是要培養一支有執行力的工作隊伍。大力加強博物館從業人員的作風建設,引導工作人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建設一支高效、務實、團結、服務型的從業隊伍。二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的執行力往往和職位、權力、資歷聯系在一起,不能正確行使執行力,管理者和工作人員要加強交流,開展廣泛而健康的社會交往,統率和調動各方力量,發揮各種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資源,從而實現既定的目標。三要培養執行力文化。博物館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播地,工作人員先要把自己武裝起來,加強各方面知識的學習,不僅要加強文物知識的學習,還要通過多種途徑學習歷史、人文、自然、接待、禮儀等多方面的知識,為積極宣傳博物館文化發揮個體的作用。
七增強人文服務理念。博物館應該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為標準,提升人性化服務水平。一是配套服務設施。天熱時的一杯飲品,雨天時的一把雨傘,休憩時的一本雜志,從小事著手,從細節改變,讓觀眾體會到細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務。二是加強從業人員培訓。觀眾滿意度是衡量博物館服務的重要指標,而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直接影響著觀眾的心情和滿意度,通過對工作人員進行服務意識和專業知識的培訓,統一著裝、賓至有禮、微笑服務,都會給觀眾帶來如沐春風、賓至如歸的感受。三是注重觀眾需求,改變陳展方式。把觀眾需求作為自己的需求,由以往的“我們展什么你們看什么”轉變為“你們看什么我們展什么”,縮短觀眾與陳列展覽之間的距離,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使展覽“活”起來、觀眾“動”起來、場館“熱”起來,增強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溝通。四是與時俱進,增設服務項目。博物館服務不僅要滿足觀眾的感官需要,還要滿足觀眾的情感和理性的需要,針對不同參觀人群和團體,提供相應的服務措施,使觀眾享受到優質的導覽服務,為觀眾營造和諧的參觀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張煦然:《淺議博物館工作》 《大眾文藝:學術版》2015年第03期.
[2]吳瑋玲:《關于新時期如何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功能的探索》 《信息化建設》2015年第12期.
[3]羅穎惠:《淺談博物館的績效管理》 《金田》2013年第08期.
[4]李桂芝:《淺談博物館組織文化建設》 《才智》2016年第16期.
[5]肖冠雄:《博物館管理——贏在執行力》 《文物工作》2011年第03期.
[6]王璟:《淺析博物館服務理念的轉變》 《江蘇省博物館學會學術年會》2012年.